科普

元宇宙催动下的手势识别,究竟是个啥?

手势控制离不开感应设备、处理芯片和算法这些基本要素,目前手势识别动作捕捉主要有三种实现方法

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家尼尔·史蒂芬森在他的小说《雪崩》中第一次提到了“元宇宙”的概念,在小说中,斯蒂芬森创造了一个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三维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平行,在这个数字空间中,现实世界的人们 用数字化身来控制交流娱乐 。

图片源于网络

北京大学陈刚教授、董浩宇博士认为:“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在媒体的烘托下,近期“元宇宙”的概念逐渐火起来,对于向往的虚拟世界,“手势识别技术”变成了硬需求,各大巨头开始布局这个赛道,例如:全球芯片巨头高通对外证实已收购HINS SAS团队和其全资子公司手部追踪和手势识别供应商Clay ,布局可商用的手势追踪和手势识别技术;华为公布研发许久的“拍照手势识别预览”专利,后期有望进一步应用到旗下的智能手机上等等。

手势识别怎么实现?

手势控制离不开感应设备、处理芯片和算法这些基本要素,目前手势识别动作捕捉主要有三种实现方法:

一、飞行时间技术(Time of Flight),又称为飞行时间法3D成像。这种技术需要配备具有发射和接收脉冲光的3d相机模块。首先相机模块发射脉冲光线,由于不同距离处的手指接收到光线照射的时间不同,从而光线返回到接收模块的时间也不同。根据不同的返回时间,处理芯片可计算出不同手指的具体位置,从而识别手势。

二、结构光技术。首先利用激光发射器将结构光投射至前方的人体表面,再使用红外传感器接收人体反射的结构光图案。处理芯片根据接收图案的位置和形变程度计算人体的空间信息,再结合一定的算法进行深度计算,即可识别手势。

三、毫米波雷达。发射无线电波,然后接收回波,处理芯片根据收发时间差实时计算目标位置数据。比较不同时间段手指位置,并与内置数据比较,从而识别手势。

毫米波雷达的机会

在众多手势识别技术中,毫米波雷达的优势无疑是较为突出的。早在2016年,谷歌就推出了基于毫米波技术的Project Soli手势识别方案。

图片源于网络

毫米波雷达手势识别通过无线信号检测空中手势,人手不需要与接触屏幕,从而提供了新的交互维度。

相比于基于光学的手势识别,毫米波雷达手势识别功耗低,且不受环境影响,可靠性更高。相对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可以更好地保护客户隐私,而且算法简单不需要GPU以及神经网络的支持,因此反应更快功耗更低。

此外毫米波雷达由于穿透性强,恶劣环境下依然可以有效工作,而且也不受光线影响,夜晚也能使用,抗干扰能力很强。

基于上述优势,毫米波雷达成为呼声最高的手势识别路径可谓意料之中。

图片源于网络

就在12月1日 ,荣耀60系列正式发布了“AI手势识别,Vlog隔空换镜”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当手势识别找到了足够支撑其爆发的应用场景,便会取代触摸屏,为人类带来更自然,更融合的人机交互体验。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