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个朋友拉着了解NFT,说NFT火起来了,好赚钱,未来趋势,数码奢侈品,你会设计画画赶紧去试试。而且这个能关联到很多大公司都准备要搞“元宇宙”概念了,扎根指不定就成了大佬。
他前面说的我一个都听不懂,倒是很惊讶他居然会提到“元宇宙”这种冷门科技词。要知道,3,4年前,跟朋友讨论VR,讨论黑客帝国提到这个理念的时候,几个理工宅男也是一面懵逼。现在居然摇身一变,变成了大公司的热捧。
壹·出处
百度解释:元宇宙(Metaverse)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而更早的源头,则是来自于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弗诺·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说《真名实姓》中,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
维基解释:元宇宙被用来描述一个未来持久化和去中心化的在线三维虚拟环境。此虚拟环境将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眼镜、增强现实眼镜、手机、个人电脑和电子游戏机进入人造的虚拟世界。
两个解释都指向一个核心点——VR虚拟世界,而维基进一步描述了两个特点:持久化和去中心化。
维基提到元宇宙应该包含这些要素:元宇宙包括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一个全面运作的经济,以及化身和数字资产在元宇宙不同部分的可转移性。元宇宙将会是去中心化的,将有许多公司和个人在元宇宙内经营自己的空间。元宇宙的其他特质包括数字持久化和同步,这意味着元宇宙中的所有事件都是实时发生的,并具有永久的影响。元宇宙生态系统包含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要素。
归纳一下,元宇宙是物质跟虚拟世界的总称,两个世界之间的影响力跟权重是均等的,承认着共同的身份及社会资产,随时可相互转化。
这样说,好像还是有点复杂,我最终把他归咎为两点,泛用户量跟可替代功能。
什么是可替代功能?
那天我跟个出租车师傅聊天,我已经2年多没用过现金支付了,最近一次碰现金,还是给我外婆做生日给红包。
出租师傅是个50岁左右的中年人了,他也笑着说,别说你们这些年轻人(然鹅我已经35),我跟我老婆早都不用现金了,大概再过几年,纸币(交易)就会基本消失了吧。
犹如当年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一样,非实体化的数字货币及数字支付逐渐取代实体化的纸币,硬币,就是虚拟世界的可替代功能。
同样的功能体验在文书图像等记录的数字化,数字社交平台取代面对面交流,虚拟娱乐取代传统实体娱乐。人类目前可能看到,或者思考到,在未来能大幅度促进这一个替代进程的手段技术,就是出处中提到的VR,MR等虚拟世界交互技术。
单纯的可替代功能并不足够,因为如果某个虚拟技术的用户量不足,也不可能取代对应领域的现实世界功能。
领域取代的前提,是泛用户量。
国内为人熟知,在泛用户量这个范畴玩得出神入化的机构,就是腾讯了。其通过进入市场的时间优势,在社交软件上取得的巨大用户占比,再以中心用户信息,迅速绑定大量功能接口,提高依赖度,从而通过现实社交关系捆绑,进一步占据市场份额,而且形成巨大的数字化商业帝国。现在它逐渐支配我们的支付,沟通,生活记录,社交空间,文化版权等等,翻开手机的使用习惯记录,就能看到这个帝国已经抢占了多少生活份额。
虽然它旗下的项目并没有涉及太多的VR,MR等先进技术,但从影响力跟用户依赖度来说,它是不是已经有了元宇宙的影子?
所以,当上述两点,可替代功能跟泛用户量同时具备,越来越多的现实世界功能逐渐比数字化取代,数字化世界的权重跟生活占比进一步提高,直到两者相互平衡,甚至虚拟世界高于现实世界,那么较为雏形的元世界就出现。
贰·一切的前提
相比雪崩这部小说,我觉得《黑客帝国》系列,更为详细跟精准地阐释了进阶的元宇宙。
其中一个很多人都忽略掉的场景,极有有力到阐释了我们对元世界追求动力源头。
老叛徒在母体中吃着牛扒,并且感叹着能尝到这种现实中已经不复存在的美味(不用吃那些恶心的糊糊),表示老子为啥还要探讨其真实性?
大家是否又曾经想过,某一天,并没什么AI大战,机器人统治人类,这个世界的顶层主宰者依然是“人类”,但绝大部分群众却甘愿放弃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去做一块生物电池,活在虚拟世界里面?
不可能?虚拟技术远比现实世界昂贵?
试想想,按目前的人均收入不变,当地价去到100W一平,绝大部分人的人均居住空间只有5平米;当真实肉类价格上升到10000元1KG,但高能量维生合成食物只需要50元一罐,就满足你一天能量所需;(往后省略1万个例子······)
哪怕售价上百万,一个3米长,1.2米宽的深度虚拟仓,难度不是普通人最后的归宿?
当现实世界中的资源分配越来越不合理,体验成本越来越昂贵;而在虚拟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获取比现实世界相同甚至更好的用户体验,就是促进数字化虚拟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元宇宙能形成的前提。
所以进阶元宇宙的形成,是一个双向推动而形成的的结果:
现实世界越来越不适宜生活,虚拟世界越来越丰富跟美好。
叁·进阶的基础
如果去翻那些大公司对元宇宙态度跟想法新闻,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像谷歌这种从事技术类,他们都把重心跟话语集中在AI,算力,虚拟硬件及软件技术上(可替代功能);
而FB的等社交出身的,则疯狂鼓吹ID身份、内容创作、虚拟经济、安全和隐私等等(泛用户量)。
基于商业因素,每家公司都会以自己核心竞争力去主导及定义元宇宙概念;同理,彼此都不会随便互通对应的用户信息,及技术底层。
那当中国惯用微信的我,想跟美国惯用其他通信软件的同学联系的时候,我们最终只能选择一种一方妥协,去使用对方的软件。只要不止一方存在,那就是不是元宇宙,而是多元宇宙,我们只能通过不同的各个宇宙不同的ID,以穿越进行沟通。
所以,真正的元宇宙代表垄断,代表一个以统一用户为基础,极高兼容性及统治力的底层。
这个底层不单要包容同领域的所有存在,也要包容不同领域的算法及代码共存。就像你玩着网游,突然在对话框内收到妈妈的信息,问你晚上想吃啥;你不用切换程序,一边继续操作劈死了一只小怪,同时发出一条语音,告诉她,你还是想吃可乐鸡翅一样。
哪怕母亲大人根本没有下载这个游戏模块。
那么这个基础的底层应该由谁去管理?核心成员又是那些?用户量跟信息又应该怎么存储?
通过做区块链去完成?只保留一些核心成员,以做到去中心化?
但管理跟维护者有不同权重的存在,又真的是去中心化吗?
还只是通过中心化为借口,把权力从传统权力机关转移到代码管理者手中,反而把权力进一步集中?
肆·终极归宿
当某一天,属于地球的元宇宙终于形成,绝大部分人类像黑客帝国一样,一辈子都在虚拟仓中无知且快乐地度过。
只保留一部分真实体验者在现实世界,探索跟更新真实的体验信息,科技规律。
当虚拟空间中不再会伤痛,结果可以倒流,体验可以低成本无限放大,那么对于大占比的虚拟世界内的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又或者,他们能为元宇宙提供什么?
给上位者充当NPC的陪伴存在吗?还是充当生物智能算力,共同去推演社会的发展方向?
或者我们早就被困元宇宙,源管理者从勄感词变量发现我写下这篇文章,笑了笑,忽略而过,毕竟激不起什么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