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在网游大行其道的时候,曾诞生过一种非常火爆的行业:捏脸。
只要花上30块钱,玩家就能用“刘亦菲”的脸,穿着顶级装备纵横四方。
当时一个职业的捏脸淘宝店,月收入甚至可以达到上万。
十几年后的现在,网游热度已经大不如前,捏脸生意却越来越火。
一个名为ZEPETO的社交软件,就靠着“捏脸”这个卖点,一年融资上亿!
坦白来说,ZEPETO的捏脸素材十分简陋,还不如一些网游。
它之所以爆火,只是因为三个字——“元宇宙”。
上到微软,下到罗永浩,都在讲元宇宙,它已经成了科技圈的“流量密码”,目前,国内已经有400多家公司申请了元宇宙商标。
一个29.9元的“元宇宙6讲”,能吸引四万人参加,收入达到130万!
除了开付费课外,蹭元宇宙热度的研讨会,更是层出不穷。
有人说,元宇宙就是下一代互联网。
但诡异的是,别说产品了,至今这个被热炒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这样一个连产品都没有的概念,凭什么成了2021年的第一热词?
元宇宙, 比游戏还令人上瘾
热钱涌入,各大科技巨头表态,如今的元宇宙,看似八字已经有了一撇。
就以喊得最响的Facebook为例,它为了打造“元宇宙”,已经花了上亿元资金,还宣布要花100亿美元“押注元宇宙”。
Facebook疯了似的进军元宇宙,难道只是为了股价?
1. 任何商品,都能够明码标价
对于喜欢“捏脸”的玩家来说,元宇宙最好的,就是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卖出去,而不必担心被剽窃。
如今,许多元宇宙的交易,都是建立在“数字藏品”(NFT)的机制上。
虽然画作是电子的,但经过NFT的严格加密后,任何人都不能轻易复制,仅属于你。
在虚拟世界中,你能用一栋别墅的价格,去找大师买一个微信头像,还不用被剽窃!
不少虚拟货币也抓住机会,打着“NFT”的旗号,进军元宇宙,迎来了价格暴涨。
如果你是个游戏开发者,元宇宙更是一个天堂。
不少元宇宙游戏,编程都十分简单,小学生都可以学。
有些高中生,在元宇宙待了几个月,就通过编写游戏提前赚够了大学学费。
一个11岁的女玩家,写了一个宠物模拟器,就获得了50万美元,她直接招募了十几个员工成立工作室,专职开发游戏。
最开心的,还是平台公司。
这些交易,都是通过平台管理的货币完成,平台可以更加深入地去获取数据。
如果未来,大批量的线下交易上了元宇宙,比如说卖鞋、卖菜,平台甚至可以深度参与社会经济运行!
2. 虚拟世界社交,比现实还让人沉迷
有一句话说得好:互联网行业中最值钱的,就是用户的时间。
如今,人们把精力放在社交、游戏、追剧、短视频上,但在理论上,元宇宙可以满足上述的一切。
以元宇宙的大热项目——手游Roblox为例。
它可以允许玩家在服务器中建立自己的“小社会”:可以和熟人社交、可以参加演唱会、甚至组队打CS!
如今,美国每两名小学生就有一个玩Roblox!
Roblox有一句名言:你在真实世界里面花美元,还不如在Roblox里氪金来得爽。
这还只是手游,如果是参与感更强的AR、VR等设备,这种高自由度的世界,只会更让人上瘾。
时长一上来,用户想脱身也难。
科技公司眼馋元宇宙,看中的是它背后的商业机遇。
连卖白酒的, 都靠“元宇宙”赚了50亿
但说到底,“元宇宙”究竟是什么,只是一个VR游戏吗?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出自30年前的一本科幻小说《雪崩》,在书中,人们花费大量时间,生活在一种虚拟环境中。
元宇宙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虚拟形象,可以线上进行互动、交易。
在这个描述下,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刀剑神域》《头号玩家》中的虚拟世界。
图片来源:电影《头号玩家》
不过按照这个概念,20年前风靡全国的“QQ秀”,其实也是一种元宇宙。
专属虚拟形象、互动、交易都可以有
虽然概念很模糊,但无尽的可能性,让不少巨头蜂拥而入。
微软、英伟达都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进军元宇宙的准备,结果都在当天创造了股价新高。
英伟达的新品发布会,甚至是在一个虚拟厨房“元宇宙”中完成的,背景全是建模,除了主持人之外基本没有实拍。
扎克伯格甚至把Facebook的名字都改成了“META”(取metaverse的前缀)。
改名计划一出,META(原Facebook)的股价随即上涨。
甚至一个同名的公司都被“牵扯”进来,股价暴涨了四分之一!
这还不是真正的疯狂。
不仅科技巨头来凑热闹,就连一些小公司,如今都是元宇宙的拥趸。
今年9月份,国内游戏公司中青宝宣布,将打造游戏《酿酒大师》,它是把虚拟和现实联动起来的元宇宙游戏。
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玩家选择一个虚拟形象,线上定制白酒,线下就能快递到家。
结果,就因为宣传中提到了元宇宙,第二天中青宝就涨停了,接着就是将近一个月的暴涨。
一个预算1500万元的游戏还未正式立项,就让中青宝股价26天翻了三倍,市值多了50亿。
在监管部门紧急发函,冷静局面后,中青宝股价短暂下跌,结果过了半个月后又开始暴涨,拦都拦不住,至今,股价依然居高不下。
中青宝股价飞天,其他小公司也不落后,不论你的“投资黑历史”有多少,只要进军元宇宙,就能赚钱。
一年前还背负巨额亏损,被指控搞内幕交易的《汤姆猫》公司,也宣布“成立元宇宙工作组”,当天开盘即涨停。
汤姆猫当天的股价走势
只要有虚拟形象,线上交易能延伸到现实中,似乎都可以叫“元宇宙”。
在和元宇宙更相关的VR领域,更是在今年焕发新春,前九个月的融资就已经达到了200亿!
有人感慨道,当年的比特币,至少还要复读一下 “去中心化”、“分布式”、“哈希函数”等专业术语,现在连这些都省了。
被吹捧的元宇宙, 成了割韭菜的绝佳选择
不过,元宇宙虽然热度很高,但远没有达到众人的期望。
Facebook只拿出过一个“线上3D会议应用”,大家可以套着3D模型,在线上做一张PPT。
至于模型质量……“学了三年动画”可能都比这个强。
除了会议应用外,最贴近元宇宙的,还有一个劣质AR滤镜。
质量还不如手机自带建模
看着这些成果,再想想巨头们提出的宏大口号,感觉怎么都对应不上。
元宇宙的未来远没有到来,有人倒先变成了被割的韭菜。
在小红书,元宇宙已经有了一万件商品,绝大部分都是书和培训课。
在读者买完“元宇宙书籍”后,直呼上当,称书中内容就是从网上摘抄的。
尽管评价如此差,但这样一本东拼西凑的书,店铺月销量依然能上千本。
至于那些课程,也有很多猫腻。
打着“元宇宙投资机会”的旗号,推销几百上千的培训课,有的还号称,“一次688,逐浪元宇宙十年”。
本质上,这些讲师只是把彼此不相干的事物,用“元宇宙”一锅烩,借此敛财。
明明元宇宙技术的成熟,还需要五到十年,但琳琅满目的“元宇宙生态”却已经建立。
除了收割智商税外,元宇宙还有个很重要的“用途”,是诈骗。
一些元宇宙项目,号召用户加盟,按时返点,用户一上头就买了几百万元的虚拟币。
还没等到返现,这些项目就快进到了“卷钱跑路”。
元宇宙割韭菜案例数不胜数,就连一些较为成功的元宇宙应用,也逃不开公众的质疑。
上文提到的Robolox,抽成极为苛刻,全部提现至少要收七成税,远高于被广为诟病的苹果“三成税”。
钱还是小事,最可怕的,是那些大公司的背后心思。
几天前,Facebook被曝光了一个50页的内部PPT,当时的项目组长,放下豪言称:
“他们会与虚拟人结婚,同时尽可能少地在所谓的‘现实世界’中度过时间。” “他们一天内的大部分时间,可以在元宇宙里工作、吃饭、社交和睡觉。”
这些言论,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元宇宙究竟是一个开放式的未来,还是让“赛博地主”们更方便地控制社会?
以后,在元宇宙中每一寸肌肤的触感,都可能会上传到服务器。
PPT曝光后,不少人就说,Facebook改名为META,并不是剑指元宇宙,而是“通过广告,最终操纵所有人”。
当下的元宇宙,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但资本的快速涌入,却让这个还不错的概念变了味。
在《头号玩家》结尾,被金钱扭曲的虚拟世界恢复正常,是因为换了一个开明的管理员。
但在现实中,用户吃亏后,真的有机会要求“换人”吗?
在鼓吹高大上的“元宇宙”之前,请先回到现实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