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上市公司借“元宇宙”新概念营销属幼稚之举

“元宇宙”这一概念是舶来品,1992年出现在美国科幻小说《雪崩》中: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收到监管问询函,公司离元宇宙有多远?而有关上市公司在回复时语焉不详,措辞模糊,十分尴尬。一夜之间,多少上市公司换上“元宇宙”金身,博得投资者追捧,引发A股元宇宙概念股异动。虚拟离现实很遥远  

“元宇宙”这一概念是舶来品,1992年出现在美国科幻小说《雪崩》中: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30年过去了,元宇宙经典概念获得重生并走红,缘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和社会网络化的进步。30年前还视为科幻般的虚拟现实,其应用已日臻成熟,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5G等技术应用亦走入寻常百姓家。而疫情之下,得益于智能终端的普及,线上办公、网络课程已成常态化,徜徉于虚拟空间已成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元宇宙正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圈。  

不过,尽管我们似乎听到元宇宙的脚步声,但它离我们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我们听到的“脚步声”充其量是一个幻觉。幻觉不等于现实。这就是上市公司炒作元宇宙的软肋。  

资本市场有一句顺口溜:“功力不够,新概念来凑。”这一针见血地点中一些缺失核心内生动力的上市公司的命门,它们想借助新概念的炒作经营,招摇撞骗,粉饰身份,抬升股价。新概念超前、朦胧,想象空间大,而且是貌似合情合理的想象。那些抛弃主业,在不同时期贴近当时热点以炒作股价的案例,俯拾皆是。在一个时段,一种时髦的题材很受市场追捧,于是投资者养成一种跟风的习惯,哪里有新概念,就往哪里砸钱。新概念炒作终难持续  

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概念光环下是尴尬的现实。炒作概念股,半数投资者亏损。回看A股市场,当资源都集中在某一概念下的产业,使其拥有别人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当所有资源都任由某个产业任意挥霍的时候,一场盛大的资本狂欢之后,留给市场的却是散落一地的鸡毛。  

十多年来,石墨烯、稀土矿产、高送转、重组、生物医药、磁性材料、锂电等概念一波接一波,投资者趋之若鹜。现在又炒作元宇宙,虽然元宇宙作为“未来”还没到来,但相关的泡沫、叫卖等乱象却成为不速之客,不请自来。这就是新概念的神奇。  

什么是新概念?新概念很可能是对市场走势的深入挖掘,但也许又是一个市场炒作的噱头,甚至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骗局。投资者不可能个个都是火眼金睛,受骗上当在所难免。但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形象靠什么来树立?企业的效益靠什么来提升?企业的前途靠什么来铺就?显然不是新概念炒作所能奏效的,弄不好只是春风一瞬、寒流数度。  

新概念虽是新的,但终究是虚的,再炫再美妙的概念也必须以企业的盈利为基础,脱离了企业实力的概念,就只能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说,上市公司借元宇宙新概念营销很幼稚,虽然通过新概念炒作,借东风搭顺风船,短时间内股价有可能暴涨,但一旦投资者缓过神来,用脚投票,那些腰杆不壮、借助新概念炒作混日子的上市公司势必跌破头。可以预见,沪深两市当中的网络游戏股借着元宇宙概念反弹一下,也许只是暂时现象,后续的日子可能跌得很惨,毕竟其没有元宇宙核心技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并不是说上市公司就不能借助元宇宙发展。比如,近日字节跳动收购的Pico申请注册“Pico元宇宙”商标,正式进军元宇宙产业。该公司致力于VR研发及应用,覆盖产业上下游,提供端到端的产品与服务全体验。  

对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与元宇宙不沾边,就不应跟风炒作。老老实实地经营好自己的主业,即便是从事的传统产业,只要深耕其中,也会捧得盆满钵盈归,何必借风马牛不相及的元宇宙新概念炒作经营?我们要理性看待当前的元宇宙新概念,警惕任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炒作。还是要记住这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