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未来科学艺术论坛:假设通过元宇宙与李白把酒言欢

关于“元宇宙”,每个领域都想参与一下。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未来科学艺术论坛”上,科学家与艺术家进行了一场元宇宙对话,展望数字经济衔接下的未来社会生态。

关于“元宇宙”,每个领域都想参与一下。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未来科学艺术论坛”上,科学家与艺术家进行了一场元宇宙对话,展望数字经济衔接下的未来社会生态。

当代艺术批评家顾振清在致辞中表示:“新冠疫情促使人们的生活场景从线下更多转移到线上,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算法、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一条可能改变人们生活环境的内化道路在2021年在科技圈中发酵,那就是‘元宇宙’。本次活动邀请生命科学、天文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科学家,以及众多当代艺术家,围绕元宇宙景观下的科技与人的共生关系展开跨界对话,希望以此激发科学与艺术思维的碰撞。”

顾振清过去的一年间,和元宇宙相关的概念充斥于媒体中——元宇宙、NFT、区块链、量子计算、脑机接口、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混合现实,这些概念是被强行创造,还是自有其逻辑?未来论坛青年理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从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享道:“我个人的理解是,生命的本质就是信息,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和个体的基因序列信息经过不断的选择和竞争,保留下来的是最能够生存和扩增的序列,这是化学层面信息的竞争。”

而如今的文化信息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与生物DNA序列的选择与竞争很类似,只不过发生的领域是在人类的意识文化共同体中,我们每天接收着爆炸式的信息内容,一些网络热词、文学作品或者思想观念被大量地传递到我们的大脑中,在人类的大脑和意识中不断竞争,最具有传播力的信息内容才会被保留下来。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王皓认为,社会形态向着“数字化+虚拟现实”的方向发展是很自然的,“数字化发展趋势毋庸置疑,但是,距离实现理想化的‘元宇宙’,在科技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也许需要10年以上的探索发展。”即我们现在热闹讨论的“元宇宙”的实现,将基于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成熟与共同协作。

关于“元宇宙”的构建,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则张帆认为:“虚拟世界不受现实世界物理定律的限制,‘元宇宙’的构建可以开出异花。而从科技发展角度来讲,‘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开辟了一片数字科技汪洋,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在技术层面上怎样去创造“元宇宙”,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陈姝宇表示:“‘元宇宙’的数字内容创造有两种形式,首先是传统的形式,捕捉已有的物理世界的物体,使用三维扫描仪,或者艺术家手工建造三维模型。另一种是对虚拟数字内容进行创作,创作真实世界之外的内容,创作的内容可以是虚拟角色,也可以是物体。传统形式的数字化重建成本较高,目前我们正在探索低成本的创作与重建技术,例如通过视频拍摄,重建数字化的虚拟物体,为现实与虚拟世界搭建桥梁。”

在定义“元宇宙”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费俊谈到,最近受到一位朋友的启发,他认为真正的“元宇宙”是宇宙本身。他谈到,今天我们在讨论的“元宇宙”或许只是让人类和宇宙能量相互连接的一个中介。目前人们更看重“元宇宙”表层的意义,比如生活、社交、办公、消费等。但我们还可以继续深挖“元宇宙”的哲学涵义。如果生命体之间的相关性以“元宇宙”来构建,那么它可以帮助我们打通更为完整的宇宙观,这是非常有想象力的概念。未来的世界会是一个多元的世界,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命世界,将共同形成一个多元的,更具完整宇宙观生命观的世界,这个多元世界将会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命、生态和生活。

张帆活动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高峰也谈到,自己所在的团队目前正在开发一个“元宇宙”平台,但还是有很多挑战在里面。而对于“元宇宙”未来的应用体验,高峰认为这非常值得期待:“比如我们想与齐白石一起画画,与李白一起把酒言欢,这些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通过‘元宇宙’或许可以体验一回‘穿越’的感觉。”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艺术家薛雷指出,“元宇宙”的建立需要有多维度各个社区圈来共同完成,单独的企业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的。同时,在构建“元宇宙”的过程中,肯定要融入区域性的法规与文化。另外,参考现阶段欧洲对未来城市的理论研究,城市己由过去人们生活的区域,被新的城市规划界定为资本无处不在的交互场域,并进而重新界定每一个人在城市中的行为方式,这些都将影响到虚似世界中的元宇宙社会形态。尽管“元宇宙”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社区规则以及内核文化,仍将很难由普通人参与和决定。

《头号玩家》剧照,影视剧中已频繁出现“元宇宙”设想。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在人类发展史上,科学发现、方法和知识等经常会对艺术产生影响,而艺术手段、方法也会通过在科学中的应用对科学产生影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缪晓春表示:“科学和艺术的创造力其实是一种殊途同归,我们不需要将其分开来看待。”在他看来,艺术家的创造力源于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科学家其实也是一样的。并且,从某种程度来讲,很多科学家的创造力还源自对国家利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一种更为震撼人心的驱动力。而谈到数字技术赋予艺术创造力更多可能性时,缪晓春谈到,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在近年来的创作中,自己一直在尝试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雕塑,而他也非常欣喜地看到,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激发很多科学家或学者,跨界加入到艺术创作中。

24快报
元宇宙技术综述
昨天 22:10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