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元宇宙”之父推新作《终端冲击》,这次他预言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斯蒂芬森回应:" 科幻小说出现以来,科幻作家偶尔会因为启发了现实中的发明而受到表扬。这不新鲜也不独特。我从未想过元宇宙会成真。"

科幻小说家尼尔 · 斯蒂芬森,曾在多部小说中预言了可穿戴设备、电子货币与脑机接口等元素。" 元宇宙 " 这个从 2021 年末一路红到 2022 年的科技热词,正是出自斯蒂芬森 1992 年的小说《雪崩》。30 年后的今天,斯蒂芬森的最新小说《终端冲击》(Termination Shock)上市。在这部作品中,他想象了一个被气候变化永久改变的未来世界。谈到自己的文学创意摇身变成硅谷最新浪潮时,斯蒂芬森回应:" 科幻小说出现以来,科幻作家偶尔会因为启发了现实中的发明而受到表扬。这不新鲜也不独特。我从未想过元宇宙会成真。"

疯狂而合理的预言家

你可以说斯蒂芬森的作品是幻想,也可以说那是他对现实的预言。斯蒂芬森曾形容自己的创作过程 " 像用盆子接住源源不断流出的水 ",他的灵感太旺盛,必须随时用笔写下所思所想,常在一本小说尚未完结时就开始构思下一部作品的剧情,没有假期,没有停顿,因为 " 如果不写作,我会立刻发疯 "。

1992 年,距离 Facebook 成立还有十二年,科学家蒂姆 · 伯纳斯 - 李在这一年制作了历史上第一个万维网浏览器与网页服务器。冷战刚刚结束,智能手机尚未出现,寻呼机还挂在许多人的腰间。在这一年出版的《雪崩》中,斯蒂芬森已经在想象一个经济崩溃、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美国,人们纷纷逃往虚拟世界进行工作、娱乐、交流。男主角阿弘在现实里是披萨店外卖员,在网络元宇宙中则是顶尖黑客。斯蒂芬森在小说里详细描写了虚拟现实、电子货币、可穿戴设备等日后纷纷成真的科技元素,《雪崩》因此被称为 " 影响了硅谷的科幻作品 "。

斯蒂芬森回忆,这些想象都来自自己真实的科研经验:" 科幻小说总在试图为读者描绘足够可信的未来,让读者相信小说中的世界可能发生。许多读者自己就是技术专家。因此我必须努力构建一个合理的未来——当它足够合理可信,它自然有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 我当时在做一个关于计算机图形的艺术项目,涉及大量代码编写工作,好让各种昂贵的硬件‘互相交谈’,这很困难。我因此开始思考,如果编写代码与设备连接变得很简单,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自然是让这些科技走入大众市场,让数百万人去使用普及的技术。"Facebook 改名 Meta 新闻曝光后,斯蒂芬森在新闻网站 Axios 的采访中回答。

他也指出,今天现实中的元宇宙与他当初想象的有些不同,今天的科技公司依然需要靠广告赚取利润,《雪崩》中的元宇宙则靠用户意识控制世界。斯蒂芬森因此对今天科技企业的垄断提出警告:" 即便你一天不登录网站,不和朋友进行互动,更高级的穿戴设备将有更精妙的方法从你的身上提取信息,比如你的眼睛与脉搏。使用社交媒体的人都应该是同一家工会的成员。免费贡献数据的用户应该有与大公司谈判的能力。"

真实与虚构融为一体,正是斯蒂芬森作品的特色。《福布斯》杂志评价:" 很少有人能对人类存亡问题展开合理想象,很少有人因创作科幻小说获得多个文学奖,很少有人能为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公司担任‘首席未来官’,但斯蒂芬森能同时做到这三件事情。他是作家、学者,也是电子游戏设计师与技术顾问。他在作品中数次预测了未来 " ——不仅是元宇宙,斯蒂芬森在 1994 年的作品《黄道十二宫》中想象了脑机接口设备,比埃隆 · 马斯克早了 20 多年,在 1995 年的《钻石时代》中还预言了纳米技术。在《雪崩》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外卖员每日挣扎着如何躲开车流,尽快将外卖送到,还有人沉迷元宇宙,无论如何不愿回到现实。回看这本 30 年前的小说,今天的读者还能找到许多与现实呼应的细节。

这样令许多人惊讶的 " 预言家特质 " 来自他扎实的科研背景。斯蒂芬森出生在美国马里兰州,他的父亲是物理学与电子工程学教授,母亲是生物化工教授。斯蒂芬森形容,年幼时 " 朋友们的父母要么已经有博士头衔,要么正在攻读理科博士学位 ":" 我们家几代人都是科学家。在我成长的环境里,人们对科学有种隐形的尊重。我被科学吸引,是因为我身边有许多能帮助我理解它的人与工具。" 他从小爱看科幻小说。大学选修了物理学、地理学与计算机编程等科目。他的同行形容,斯蒂芬森日常也是科学家做派,不爱说话,沉默严肃。" 他毫不起眼地坐在角落里,你完全想象不到正是这样一个人创作了神一般的科幻作品。"

大学毕业后,斯蒂芬森在做图书馆打字员的间隙撰写小说,因为 " 这看起来像是必然的选择 "。他的故事里极少出现星际战争、银河舰队等科幻元素,作品都以他当时身处的真实环境为背景。《大大学》(The Big U)取材于他当时就业的庞大、平淡、无聊的大学,《黄道十二宫》讨论企业污染与激进环保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到了《雪崩》——现实中的冷战才结束,男主角的舍友恰好叫 " 维塔利 · 切尔诺贝利 "。

在动笔构思剧情之前,他花费大量时间做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会议,后来还加入科技公司任职。比起 " 小说家 " 的身份,斯蒂芬森似乎更像 " 科技从业者 " 或者 " 科技企业旁观者 "。2000 年,斯蒂芬森曾加入亚马逊创始人杰夫 · 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公司,但在蓝色起源正式开发火箭前离开,他后来创作的《7 夏娃》(Seveneves)正是想象月球突然分裂成碎片,碎片撞击地球的故事。2014 年,他被增强现实与穿戴设备研发公司 Magic Leap 聘为 " 首席未来官 "。

斯蒂芬森在采访中说,自己并没有感觉增强现实行业应验了《雪崩》中的设定,他更希望观察现实中的可穿戴设备如何帮助人们将梦幻与现实结合,因为 " 互联网已经以人们无法预测的速度成长了起来 ",哪怕是他也无法预言互联网的下一个发展方向。他在《福布斯》采访中说,自己的小说如此受追捧,是因为他的科研背景与对真实恰到好处的追求让想象有了丰满的细节:" 科学研究给我的最大贡献是提供细节与帮助情节发展。如果只靠自己凭空想象,我不会想到那些令人信服的细节。比如在《7 夏娃》中,我用自己学来的关于轨道动力学与火箭的知识,为故事设计情节发展动力。但研究太多,也会适得其反,抹杀创意。"

元宇宙之后是什么?

" 斯蒂芬森的小说当然是关于未来的。与众不同的是,他能让你觉得那不是他幻想的未来,而是他实实在在看到的未来。" 被《新闻周刊》评为 " 硅谷最有影响力记者 " 的凯拉 · 斯威舍说。《纽约时报》将斯蒂芬森比喻为 " 一个多面手,一个思想上的强子对撞机 "。

2021 年末,他在最新小说《终端冲击》中幻想了一个被气候变化彻底改变的世界,人们必须穿上特制的 " 地球服 " 才能抵抗极端天气出门。" 到现在,气候变化议题都没有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像气候峰会那样的会议很好,我们绝对需要这样的行动。但在科幻小说中,我们可以探讨更多‘如果这么做,会怎样’的可能性。"

《终端冲击》上市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斯蒂芬森的目光早已转向下一个话题。" 我希望我的故事创意无论在现实中发展到什么地步,我都能继续我想要的创作。" 他透露自己目前最感兴趣的话题包括冷冻复活与寻找意识。"20 世纪 90 年代,硅谷曾有过冷冻身体、择日复活的浪潮。我觉得这很吸引人。作为小说家,我不禁思考:如果有人在 20 年前就这样做了,签好所有文件,然后突然死亡,之后会发生什么?"

" 另一个让我着迷的是意识的奥秘,人类的意识是如何开启与关闭的?这里有许多有趣的哲学问题可供讨论。我快 62 岁了,那个在波士顿读大学、20 岁的尼尔 · 斯蒂芬森与今天的我已经不是同一个人,我的许多细胞组织都更新换代了一次,但我还是同一个斯蒂芬森,因为我还保留着自己的意识。我一直在思考这些可能,也许有一个故事最终可以把这些元素都包裹在一起。"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