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和“碳中和”是面向未来、面对人类利益共同体的两大重要趋势,当两者融合,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将变得无限宽广。近期,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聚焦“元宇宙”与“碳中和”两大热点,探索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元宇宙+碳中和”双螺旋互促发展模式。
周玉:生态就是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认为,关于“元宇宙”和“碳中和”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元宇宙”和信息化时代、智能化时代、数字化时代密切相关,未来“元宇宙”会像空气一样,我们会被它包围、被它裹卷,它会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
周玉表示,能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我国已经对世界做出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地球环境、生态保护的一种承诺,也是一种大国的责任担当。
“现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力行绿色发展,这是大趋势。”周玉认为,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是我们今后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把“碳”利用起来。
在碳交易和碳汇方面,周玉建议,今后的碳汇政策方面,是不是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政策?比如,黑龙江的经济发展相对全国来说相对落后,但黑龙江的森林,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生态功能区,对于碳排放、碳达峰则作出了贡献。那么,国家是否可以考虑一些政策倾斜,从而助力黑龙江振兴和东北振兴。
周玉认为,生态就是生产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生态会越来越值钱。
冯健身:“顶层设计+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冯健身表示,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在未来谁站在“元宇宙”与“碳中和”这个时代的制高点上,谁就赢得了未来。
那么,怎么才能使我国的“元宇宙”和“碳中和”站到时代的制高点上呢?冯健身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强烈呼吁加强国家顶层设计,要有专门的重量级机构来研究、规划、执行“元宇宙”和“碳中和”的发展计划,并专职负责。
第二,“元宇宙”和“碳中和”的发展要突出技术创新。要把“元宇宙”和“碳中和”的关键技术研发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计划,确保攻关成功。
第三,很重要的是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方面要按照尊重规律、包容审慎、积极引导、推动发展的原则,系统地制定“元宇宙”和“碳中和”发展的制度、政策、法规、体系。
陈双:海淀将是“元宇宙”创新的热土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工商联原主席陈双表示,元宇宙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需要加强对元宇宙的研究和布局,从制度上、政策上加以推进。
在陈双看来,海淀将是未来“元宇宙”创新的热土。她的理由是:信息服务业在海淀的经济总量中已达32%、科技服务业占到了16%,这是海淀的两大支柱产业,也是海淀的特色。海淀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高达10%,大量的投入推动海淀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像字节跳动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几千亿元营收。
张懿宸: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在《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提案中建议:加快碳市场相关立法工作;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提升监管的专业能力;逐步引入更多市场参与主体;推动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加快培养专业化人才。
张懿宸认为,到目前为止,“元宇宙”在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还处于边缘地带,但其雏形在中国市场产生得并不比很多国家晚。以腾讯的游戏世界为例,在游戏里买行头、换装备等一系列行为,其实国际上的很多游戏都还做不到。元宇宙事实上存在着很多最前沿的科技。
李寅:碳中和呈现两大趋势
“碳中和的发展呈现了两个趋势。”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认为,第一个趋势是,碳中和将成为新的区域竞争焦点。各国的碳中和战略都是以降低化石、能源发电比例,减少煤炭消耗为主,不断地增加风电、水电、光伏、氢能、生物质等清洁能源占比。在各国的政策中,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可以说是疫情以后经济复苏最有效、最安全的投资。“碳中和”不仅是一场国际竞争,也将引起国内经济社会系统性的变化。
第二个趋势是,碳中和将重塑区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格局。碳中和将成为重塑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产业转移和比较优势等都将被改写。就像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从而改变了当今的商品流通模式;高铁快速发展改变了城市和居民的分布;碳中和对区域经济乃至所有的经济都将是一种重塑,城市间的产业转移将出现新的态势。
李寅认为,随着我国碳减排行动的推进,许多企业将转移到欠发达的地区,从发达城市转移来的大部分产业,都属于高耗能、原材料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强烈的经济增长的需求下,欠发达地区乐于甚至主动去承接这些产业。但是,在碳中和的背景下,这些项目的减排也十分重要。因此,欠发达地区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清洁低碳能源,也很难承接转移过来的这些企业。
“高耗能企业如果不向绿色低碳转型,在碳交易、碳指标、碳税等的压力下,也很快会失去竞争力。”李寅提醒,现在很多企业为了履行社会责任,都主动使用绿电进行生产。所以,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今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可再生能源地域的差别将带来产业格局的变化。可再生能源就是生产要素,就是生产力,就是营商环境。
李寅认为,“元宇宙”与“碳中和”相融合的低碳发展之路,是一个漫长的道路。这场能源革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数字变革,可以帮助碳中和来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而碳融合又给数字化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场景。“碳中和”与“元宇宙”是能源革命与信息革命的一体两面,元宇宙可以让碳中和走向“智慧+”,全面赋能产业的变化。
曾钫:宽容对待创新 完善产业扶持和激励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谛恒投资董事长曾钫一直关注数字产业和环境保护,他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个热点:一个是大数据,另一个是碳中和。
曾钫在提交的关于“元宇宙”与“碳中和”的提案中建议:一是政府部门要宽容对待相关创新,不要因为争论较多,还没形成共识——比如,“元宇宙”究竟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集大成者,还是一种概念的炒作?就急着下结论,要允许业内向前探索。二是要鼓励研究。要鼓励互联网巨头参与到“元宇宙”与“碳中和”产业链,突破一些“卡脖子”的问题。三是要开展试点。四是要完善政策。要制定研究相关的产业扶持和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