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探索元宇宙对教育的深刻变革,展望未来教育的最新形态。2月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学会的指导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携手《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辑部、《基础教育》编辑部和国家开放大学国际部(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联合举办的“元宇宙与未来教育”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本次会议主题和研讨议题,就“教育元宇宙”的技术迭代、实践应用、理论重构和价值导向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来自教育理论界、一线实践领域和科技同仁共20余位特邀嘉宾齐聚云端,贡献有关“元宇宙”与未来教育发展的力量。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等主持。
“元宇宙与未来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持续发挥交叉学科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表示,“元宇宙”被称为“第三次互联网革命”,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元宇宙”的确切定义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它应该是教育学科发展路上必要的研究课题。利用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看待、理解和应用“元宇宙”,并与之进行对话和合作是教育学未来创新发展的路径之一。“元宇宙”涉及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既有多学科研究的广泛度,也有单一学科研究的精深度。教育学科研究“元宇宙”,应秉持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以育人质量作为评价“元宇宙”对教育所产生影响的指标之一。未来应整合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优势资源,发挥交叉学科积极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提出,当前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不断融合,加速了应用技术的更新换代。当前,“元宇宙”和“未来教育”是必须共同关注的课题。在移动终端全民普及、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的背景下,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将会在虚拟世界追求“沉浸式”的真实感受,同时与现实世界无缝衔接的体验。“元宇宙+教育”的结合模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应用,更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深刻变革。当今的教育强调“情景化”,即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里学习。基于“元宇宙”构建出的课程模式,或许更能够发挥“写实、可视、可参与”的“情景式”的课程特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在教育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开启“元宇宙+教育”的新时代。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认为,“教育元宇宙”倡导应用优先,其应用实践的成果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模式将被打破,教育将成为“元宇宙”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之一。当前“元宇宙”还停留在概念的初级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各类可视设备的高性能、简洁化发展,资源的丰富性是“元宇宙”真正发展起来的条件之一,“元宇宙”将成为日常生活中方便携带的物体。在教育场景中,通过资源的积聚,让其成为线上、线下随时融合使用的教学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在会议总结中提出,对于“教育元宇宙”的界定,既是技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做到前沿探索、溯本求源、实践分享、理论探究、预言展望、质疑反思结合。需明确理解和建构“教育元宇宙”的四个关键词:需要,“元宇宙”的出现满足了人类的跨界需要;育人,“教育元宇宙”作为育人空间,具有育人价值;体验,“教育元宇宙”实现了体验增值,进而实现了生命价值的增值;能力,“教育元宇宙”有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游戏力、交互力和跨界力。2022年很可能成为“教育元宇宙”的元年,学界应以教育为魂,以技术为体,开启“教育元宇宙”的新时代。
共同开启教育元宇宙新世界
对于“教育元宇宙”技术更新迭代的讨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教授认为,“元宇宙”的体验技术成熟后,能够实现虚拟与现实一致的体验,这种感受称为“先验体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吴刚教授提出,在“元宇宙”中,“增强技术”和“仿真技术”通过物理环境与模拟现实来呈现技术效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尚俊杰主张,从过去的教育信息化历程看,技术迭代只停留在概念上。“元宇宙”的相关技术未成熟,大部分仍处于技术萌芽期。
对于“教育元宇宙”的实践应用讨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助理教授蔡玮,以社会福祉与校园实践为对象讨论了关于“教育元宇宙”的应用特性,包括可达性、多样性、平等性和人文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李骏翼,介绍了如何通过科幻模式推进“教育元宇宙”的实践路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吴辰晔,分享了借助“元宇宙”助推大中衔接的实践经验。江西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戴同德教授认为,教师是“教育元宇宙”的应用对象,教师智能研修相关项目是为了教师适应“元宇宙”并胜任其背景下的教学工作。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上海杉达学院教育可持续研究所执行主任于东兴和商汤科技AI教育事业部高级解决方案总监崔雯赫等,分别就MR教学实践、VR师训系统和“元宇宙”行业应用分享了经验。
对于“教育元宇宙”的理论重构的讨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授周荣庭提出,构建“科学教育元宇宙”,通过虚拟现实科学技术营造具有未来感的学习体验,建立沉浸式场景。“沉浸式”学习研究网络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乔纳森·里克特(Jonathon Richter)认为,要重点打造立足“元宇宙”背景的学习空间。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特聘研究员翟雪松提出,“教育元宇宙”与以往互联网教育、教育人工智能的区别,核心在于“教育元宇宙”的“交互”功能,突破了以往“观影”的局限。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认为,“教育元宇宙”的逻辑起点是教育需求,“教育元宇宙”的发展首要遵循教育目标。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提出,“元宇宙”的三大属性,包括时空拓展性、人机融生性和经济增值性,这意味着利用“元宇宙”将会实现“容貌平权、种族平权、感官平权、交流平权、性别平权”等设想,利用“教育元宇宙”可能会实现教育公平。
对于“教育元宇宙”价值导向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芒认为,教育与科技的结合无法回避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教育与“元宇宙”的结合同样如此。“元宇宙”满足人类“庄周梦蝶”式畅游世界的幻想,满足人类求新探索的天性。但“元宇宙”技术绝不能奴役人类、异化文明。在基础教育领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卜玉华提出,“元宇宙”在为基础教育插上“翅膀”的同时,也为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带来困扰。应当让“元宇宙”为基础教育所用,而不是让基础教育简单地随之而变。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校长姜晓勇发现,“元宇宙”挑战了传统教育价值,但始终坚持“元宇宙不可能改变教育本质”的观点。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部长刘三女牙教授认为,“教育元宇宙”需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三个基本问题,“教育元宇宙”的根基是人文,应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体现出“教育元宇宙”的人文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