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热闹的事,值得说道说道。
事情是这样的:
先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元宇宙时代的媒体集团Meta Media超媒体控股,打造了个叫Meta ZiWU的项目,还请了建筑圈著名的马岩松,在百度元宇宙希壤里设计了一栋楼。
然后与马岩松一起踏出这一步的,还有先锋艺术,和流行时尚。
全球知名时尚品牌克里斯汀·迪奥的元宇宙首展,他们带来的是基于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的旷世巨著《在路上》(ON THE ROAD)的嬉皮时尚。
以至于有网友惊叹道: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已成为现实了?
那么这么多“要素”挤在一起,真的只是为了凑个热闹吗?
凡事需得研究,才会明白。
并不是凑热闹这么简单
从技术研究者角度来看,元宇宙这个词本身就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物质生活各个方面的数字化转型而创造的。
若是究其与现实世界的关联,现在更普遍地可以认为是一种双向的融合——
即物理世界数字化(数字孪生),以及数字世界物理化(数字原生)。
最典型数字原生便是游戏,在Oculus大火并诞生了《Half-Life:Aylx》这样爆款的VR游戏之后,像《头号玩家》那样带上体感设备,便如临真实世界的未来,显得并不遥远。
点击播放 GIF 0.0M
手持的手柄,以及未来更多的体感设备,更是会将抓、捏、拿等动作的体感,模拟得逼近物理世界:
点击播放 GIF 0.0M
如果将目光放宽,离开“普通人看得到”的窠臼,不同程度的“数字孪生”,对于当下时代的生产与商业,有着更广泛的影响。
例如波音公司就计划在工厂中,利用微软的Hololens来进行沉浸式3D工程设计。
点击播放 GIF 0.0M
在这种元宇宙的模式下,设计师和机械师等人,不用再像以往一样线下聚在一起交流讨论,解除了“地域限制”。
再如宝马公司也已经和英伟达Omniverse达成合作,大规模集成各种后端和前端系统,从而模拟汽车制造业务的每一个环节:
点击播放 GIF 0.0M
在元宇宙的加持之下,宝马也发出了与波音同样的声音:
经过标准化后的Omniverse已经被旗下31个工厂的工人们用于发布工单指令,并将原计划的生产时间缩短了30%。
当然,无论是游戏工业,还是真实工业,其元宇宙发展,带来的效率体验革新固然可喜,但似乎依然少了一点什么。
我们的设想是它是一个飘动着的建筑,建筑的底座在水边的小山丘,建筑漂浮在空中,并且这个建筑是可以生长的,水是它的一种生长的能量。
当马岩松构思metaZiWU的时候,表达出了他构想中,元宇宙应该有,却当下依然稀缺的东西:新属性、新生命和新表达。
我理解的元宇宙应该是一个文化聚集场所,它应该有多种的空间和元素在这里发生。
“文化聚集区”过去是一个城市规划与艺术概念,从早期的柏林博物馆岛、纽约博物馆一英里到近期的香港西九文化区,强有力的文化集聚区成为全球城市的标配。
或不如说,艺术,在元宇宙技术逐渐成型的当下,不应再缺席。
而Dior与陆明龙的参与,也正是基于对这一观点的共鸣。
虚拟工具,例如计算机生成图像和电子游戏,可以让当代艺术家创造环境,反映乌托邦的建筑理念。
同时,陆明龙也表示,元宇宙为艺术带来了超越现实的便利:
“我享受这些虚拟空间提供的⾃由,因为它们不受创建真实建筑时涉及的财务或社会考量的限制。”
在Dior的展览上,这种超越现实性也带来了超越时代的文化对话。如果没有元宇宙与时尚的结合,如今的许多数字原住民,也许无缘领略那种来自1960年代美国的嬉皮、公路文化的美感。
而产生共鸣的不仅是Dior和陆明龙,由策展⼈李⽯影邀请冯骏原、耿⼤有、韩笃⼀、善良、武⼦杨、向惠迪六位90后艺术家,还共同参与实现了数字艺术群展“人造原生”。
他们将三维模型、动画渲染、游戏引擎等技术手法作为信手拈来的创作工具,身为数字原住民的千禧⼀代,同在路上。
元宇宙来到技术与艺术交融的十字路口,又恰逢精于公共艺术、人文精神的超媒体控股(原现代传播),以及精于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的百度二者的结合。
据超媒体控股公告显示,超媒体控股日前与BV百度风投共同发起成立了元邦科技,致力推动科技创新、数字资产、公共艺术、人文精神在元宇宙世界中的有机融合。百度希壤也将为其提供完善的元宇宙城市基础设施搭建服务和全面的技术支持。
这种顺理成章有史可鉴:当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有艺术家进驻工厂厂房,用创意表达当代理念,建立起一批艺术区并吸引大量人流,成为“文化聚集区”。这些区域再往后发展,将会变成纽约苏荷区、北京798这样,兼具人文与商业氛围的城市地标。
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城市发展脉络,如今又在代码算法之上的元宇宙重现。或许艺术元素的加入,才代表了元宇宙真正“在路上”。
且这一回,其想象力不再囿于城市、物理乃至时间。
当元宇宙成为数字理想国
马岩松认为,元宇宙的意义,便是在无限的想象空间中体验过去与未来:
这个虚拟世界的前提必然是一个理想国,充满了那些奇思妙想,在现实中所不能达到的东西。
纵观国内外情况,投身于建设“数字理想国”的科技巨头们已然不少。
国外布局已经很深入了,如开发虚幻引擎的Epic Games融资十亿美元进军元宇宙、“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已经上市、英伟达开发Omniverse布局元宇宙开放应用……
看似这些公司提供的产品不同,有的侧重渲染和真实性,有的侧重虚拟交易系统,有的侧重提供可穿戴设备和硬件处理。但如果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性:
并非纯粹的“输出方”,而至少在某个功能上是底层技术平台的提供者。
如Roblox提供的游戏制作工具箱、英伟达提供基于硬件的图形搭建平台,提供给用户的并非产品,而是技术本身。
换而言之,从国外科技巨头打造元宇宙的方式中,你或多或少能看见一丝基建的影子。
新华网对元宇宙评价称:
一项重要技术成果的成熟应用,离不开大量基础设施的提前布局,元宇宙的完善同样需要众多技术环节的长期建设。
显然,要想打造出中国的元宇宙,国内公司同样需要补全元宇宙基建能力,成为基础设施的提供者,才有机会真正触碰到元宇宙的价值核心。
事实上,开发元宇宙所需的技术,远非区块链、渲染和社交技术所能概括:
一方面,要有能承载元宇宙运行所需巨大算力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是基于算力基础之上的、从设备到各种AI技术的庞大“技能树”。
只有前者做好了,元宇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宇宙”,确保多人线上处在同一场景中而不需要进行所谓分区;
只有后者做好了,元宇宙才能从语音、图像乃至智能等方方面面真正做到虚实相生。
目前在国内玩家中,真正从底层算力到AI平台做全栈布局的,百度是代表之一,其建设的希壤元宇宙平台,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功能,都是基于百度自身的技术基础。
一方面是百度智能云提供的算力基座。
从自研昆仑芯片、到研发串联服务器技术,百度智能云最高实现了联结500台服务器,在自研AI原生云、ARM云等技术加持下,百度希壤实现了“10万人同屏互动”,这在国内也是首家突破这个量级的元宇宙平台。
毕竟就单台服务器而言,即使是32核、64G服务器,算力最高仅能承载千人级行动。而即使是目前3A大作游戏分区,基本也都只能容纳百人同时在单个服务区进行各种活动。
例如,未来我们观看新闻直播的方式可能是这样的,甚至能直接在台下与主持人进行互动:
点击播放 GIF 0.0M
大伙儿无需再隔着一层荧幕看新闻播报,而主持人需要换话题时,甚至直接一键就能切换到对应场景:
点击播放 GIF 0.0M
另一方面是百度大脑提供的视觉、语音和知识图谱等更多“随取随用”的基建技术。
基于百度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各种AI模型能以最优的策略被训练并部署,从而应用到更多不同的产业当中。
以百度的鹏城-百度·文心大模型为例,这一模型包含2600亿参数,是全球最大中文单体模型。
未来在元宇宙中,基于这一大模型的能力,你甚至只需要说一句话,就能让它画出你想要的场景,并置身其中。例如这是百度CTO王海峰“用嘴作画”的效果:
而除了场景,基于“人”的打造,也已经走向深处,比如在去年底的百度Create大会上,李彦宏本人便化身数字人,进入元宇宙的世界。
也正是由于百度大脑本身业已具备足够强的智能度、灵活度,马岩松、陆明龙与Dior等艺术创作者和品牌,才能在元宇宙中轻松地创造出想要的场景,并给参与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当一座城市开始增添人文艺术气息,往往意味着这里的建设者生态和商业活动已渐显繁荣,并能够持续添砖加瓦。
百度希壤第一座Creator City自2021年底开放,半年来一直有许多不同领域的国产元宇宙先行者、开发者加入其中。
尽管尚处于探索阶段,百度希壤已为汽车、营销、文化、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数十家品牌提供了一站式的元宇宙服务,其开发者生态也在不断扩大。
左手是时代和疫情带来的“生活数字化”趋势,右手是技术进步连锁带来的创作门槛降低、创作形式多元,一拍即合后,元宇宙这条路的商业与文化意义,也就日趋明朗。
正如《在路上》里,主角之一的萨尔在1947年7月第一次上路西行时,他认为的那样:“在这条路走下去,会有女人,会有幻想,会有一切,在这条路走下去,明珠会交到我手中。”
今天元宇宙这条路,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