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大学师生的朋友圈被一条名为《上大元宇宙》的视频刷屏,短短38秒内,老师与他的研究生团队变身外形简洁可爱的卡通形象,从宝山校区图书馆到教学楼J楼天台间,在虚拟的校园中漫步,在虚拟的教室里上课,在虚拟的操场上踢球,爆笑的音画引发热烈的反响。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条视频来自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教授蒋飞老师的视频号。为什么要做上大元宇宙?元宇宙校园又是如何构建的?还有什么现实的用场?
初衷:再造空间产生共情、缓解压力
原来,上大元宇宙的想法源于上海大学封校的那一天,也就是始于3月初。“元宇宙社交平台并没有那么神秘,”在蒋飞的理解里,“元宇宙”是一种沉浸式的虚拟社交网络,是人们愿意花时间在这一空间进行乐观积极的虚拟社交,形成人际交流和情感沟通的网络共同体。
“我想尝试帮助上大师生建立一个能产生共情的元宇宙校园,为大家提供一个缓解压力的虚拟平台。”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是他和团队创建“上大元宇宙”的初衷。
当然,这并非蒋飞与元宇宙第一次“结缘”。早在2010年,蒋老师就对虚拟空间有所涉猎。当时还没有“元宇宙”的概念,国内也没有可用的平台。他曾在英国做过一些类似元宇宙概念的艺术作品——当时利用“第二人生(Second Life)”虚拟社交平台,和英国利物浦约翰莫里斯大学合作了一件促进上海和利物浦友城线上交流的虚拟现实作品。也是从那时起,蒋老师开始对数字孪生的世界有了切身的体悟。
“我是上大的学生,也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对学校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更期待把想法变成现实。” 想到设计这个虚拟空间,能让学生在虚拟校园中寓教于乐、纾解焦虑,也能让校园学习生活变得更有趣,蒋飞开始集结团队、创作元宇宙,和7位研究生组成了8人小团队。
团队学生中,各有设计、美学、用户体验、3D建模、编程、游戏策划的基础。“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可以在元宇宙中见面”。这段时间,蒋飞化身二次元“虚拟替身”上网课,同时迅速推动“上大元宇宙”项目的落地实施。
过程:一场亦师亦友亦学亦玩的游戏
在比较了多个平台后,蒋飞最终选择了国内一个手游创作社区Reworld(重启世界)作为上大元宇宙的创作平台。确认想法可实现后,蒋飞才向他的学生讲了自己想法,通过腾讯会议制定计划,带领学生团队创建自己的“元宇宙”。
虚拟校园创作的整个过程充满欢乐。尽管师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平台唯一支持的Lua计算机语言,但边学边做、变想象变现实的满足感冲淡了一切畏难情绪。制作过程中,他们也录一些好笑的错漏bug,这让创作全程也变得像一个“游戏”。整个团队沉浸其中,几乎每天凌晨都能看到几位同学还在开发平台上协同工作,享受着亦学亦玩的过程。
蒋飞团队以标准的游戏模式进行开发,考虑到移动端的呈现效果,场景以Low-poly低面风格处理,这对美工有较高要求,因此他们对材质、模型、贴图等都做了很多尝试。目前,团队工作实行联合机制,也就是可以在元宇宙中看到其他人正在做的工作。就像WPS共享word文档那样,工程合作文件存放在云端,大家一起编辑这份共享文件。
短短十几天,他们做出了“上大元宇宙”雏形。蒋老师说:“我们每一次都在元宇宙中开会,可以直接交流问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立即解决。”在此之前,他与学生们已经合作过很多大型的数码交互项目,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相处和谐,团队默契程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校园封闭管理,虽不能实地测量,蒋飞和同学们凭着自己的记忆和网上照片,把宝山校区的建筑“默写”下来,呈现在虚拟空间里。他表示,以后会组织一个“创作者联盟”,鼓励学生加入元宇宙校园建设中。
未来:做平时不可能在校园做的事
目前,这个元宇宙校园功能丰富,可以触发很多小游戏以及隐藏其中的彩蛋,比如为爱撸猫的上大学子实现宠物收养,那么元宇宙校园也就使收养宠物成为可能。又如一些平时不可能在校园做的事情,比如校园上空飞翔、户内寻宝等,很多都可以实现。
5月到6月的测试期间,蒋老师团队还会化身非玩家角色(NPC),收集同学和老师们的反馈,进行下一步的完善。在他们的设想中,可穿戴技术或许能让上大元宇宙进一步为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便利。“有可能,今后你苹果手表上的健身数据可以传到元宇宙数据当中。”再如现实中学生上课或者讲座打卡,在元宇宙空间也能参与互动,或者听讲座同样可以打卡。
当然,作为现实的一种补充,蒋飞并不希望大家沉迷于元宇宙,而是希望元宇宙作为师生的另外一种选择。一切如常后,上大元宇宙也能给大家多一种交流的机会。团队正考虑创建应届生在“上大元宇宙”中参加毕业典礼的设想,弥补疫情下的现实可能带来的遗憾。
“走出宅生活,造出元宇宙,让虚拟替身代替我们走出房间之后,我们也更期待聚在一起的那一刻。” 蒋飞说元宇宙并非噱头,解封后最想做的事情是关掉电脑先把团队聚起来,在线下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