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元宇宙概念下的虚拟数字人崛起。演唱会、综艺、代言、走秀、脱口秀、短剧、直播...... “十八般武艺”的虚拟数字人吸引了数以亿计流量关注、企业聚焦、资本追逐。叠加疫情下国人对数字生活需求的快速增加,以及智能手机和消费级VR硬件的应用,虚拟数字人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
虚拟数字人定义
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创造了两个概念:元宇宙(Metaverse)和虚拟分身(Avatar)。“虚拟分身”在中国发展至今,拥有了更广泛的称呼:“虚拟数字人”(Metahuman),被视为未来人们进入虚拟“元宇宙”的入口。从技术层面看,虚拟数字人(Metahuman)可以理解为是通过计算机图形学、语音合成技术、深度学习、类脑科学、生物科技、计算科学等聚合科技(Converging Technologies)创设,并具有“人”的外观、行为、甚至思想(价值观)的可交互的虚拟形象。从未来媒体形态和服务模式看,聚合科技带来语义传播与无障碍传播的新空间,由此诞生的虚拟数字人将作为新媒介角色,广泛应用在元宇宙新生态中,担任着信息制造、传递的责任,是元宇宙中“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孪生关系的新介质。
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入虚拟数字员工,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从用途上,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虚拟员工应用上存在很大差异。目前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偶像型。将虚拟员工打造成企业品牌IP,有独特的人设、偶像型外表和品牌内涵,对外展现企业品牌形象,主要用于品牌营销;二是服务型。为客户提供相对标准化、智能化的客户服务,以替代重复性的人工作业,并且7*24小时在线,显著提高了服务效率,如智能虚拟客服,相关数据显示,理想情况下可以替代90%以上的人力;三是专家型。在传媒、医疗、教育等专业领域,通过深度学习、语音合成、多模态人机交互等训练,虚拟主播、虚拟心理医生、虚拟手语主持人、虚拟教师等角色将越来越成熟,尤其是随着VR/XR的广泛应用,可提供实时、智能、个性化的沉浸式服务。
2021年是国内虚拟偶像赛道骤热的一年。因疫情等因素助推,年轻群体对“虚拟内容”的需求迅速增加,虚拟歌手、模特、演员、网红、DJ、男团、女团,甚至明星的“虚拟分身”都纷纷上场。游戏、汽车、奢侈品等行业纷纷联手虚拟偶像,加速这这个赛道的火热与竞争。
虚拟偶像的运营类似真人明星,是商业化最好的虚拟数字人类型。主要分为表演型、时尚型、明星“虚拟分身”等几类。表演型是最普遍的类型,以歌手、演员、DJ、脱口秀等为主,如洛天依、虚拟鹤追、A-Soul女团等;时尚型则主要以模特、网红身份出现,以各类品牌的代言、“硬照”为主要传播内容,如阿喜、AYAYI、Ask等。明星的虚拟分身则有两种,一种是真人“扫描版”、一种是“创意版”,目前以后者居多。报告组认为,未来明星的“虚拟分身”或将以特定年龄段的真人形象为主,如20岁、30岁、35岁的刘涛等。报告组同时认为,虚拟偶像将出现“多栖”现象,比如,“会捉妖的美妆达人”柳夜熙就横跨了表演型、时尚型;还将出现“转会”现象,在数字资产归属、技术团队、运营团队发生变化时,类似球员转会的情况将时有发生。
虚拟主播是融媒体技术的重要应用,是各大媒体的重要竞争领域。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国家级媒体,以及湖南卫视、北京卫视、澎湃新闻等地方媒体,搜狗、科大讯飞、腾讯、京东等企业都深度参与。此外,B站、抖音等平台支持,企业或个人直播运营为主的虚拟主播数量庞大。当前,虚拟主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字主持人、数字记者为代表的“媒体虚拟员工”,其发展方向是7*24小时的随时、随地、可定制化的“私人专属主播”;另一类则是企业或者个人运营的,以视频平台为阵地,以直播为主要手段的虚拟数字人,数量庞大。电商主播ViVi子涵,以及B站庞大的Vup都是虚拟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