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元宇宙尚处不断扩充定义的进程中,但市场对于虚拟人在其中扮演关键要素已达成一定共识。我们认为,从中短期视角看,虚拟人相关技术逐步落地,应用场景持续拓宽,或为元宇宙概念下技术、内容及产业融合升级的初步尝试;长期视角看,当技术进展能够实现虚拟人的低成本量产、个性化定制及全智能交互,我们认为其有望推广至多行业应用,以数字分身、AI共生等形式,成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入口。
理由
商业化:内容消费、产品服务及效率工具的多维价值探索。
“人”即内容,虚实融合升级内容产业消费体验。①虚拟偶像:偶像产业探索工业化。当前虚拟偶像以直播为主要运营方式,变现方式相对多元。对比真人偶像与虚拟偶像的业务模式,我们认为虚拟偶像“角色创造→匹配”的生产流程具备标准化潜力,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并易于模式推广,同时部分削弱了真人行为风险。②虚拟角色:IP 形态延展与内容融合。在IP 延展层面,虚拟角色借助社交社区平台与用户直接交互,以更多元的内容承载力延长生命周期,同时具备内容植入、社交账号合作等商业化潜力。在IP 融合层面,我们认为元宇宙中的下一代叙事方式或不再局限于单一内容形态,而是以内容为核心向用户提供融合式的体验。
“人”即产品与效率,有技术亦有温度。①产品体验:以数字化和虚拟化加深品牌基底。近期多家品牌开展虚拟营销,其中虚拟代言人为主要形式之一。我们认为,短期品牌或借助元宇宙热点话题触达年轻用户群体,长期元宇宙中的“人货场”或以虚实融合焕新用户的品牌体验。②效率工具:虚拟员工入场,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我们认为,虚拟主持人在从文本到音视频的生产流程上探索自动化,体现了技术对内容生产和媒体融合的赋能;虚拟主播降低了企业前期人才培养成本投入,填补直播人才缺口,在运营效率上亦能分担真人主播工作量,提升直播间效率;数字员工方面,灵活高效与降本增效为企业和员工主要诉求,其在行业间推广和普及有待相关技术进一步提升。
从虚拟人迈向元宇宙:①数字分身与虚拟身份:数字分身技术下沉,虚拟社交热度上升,但总体来看尚处发轫之始,在技术层面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在制度层面亦有待明确与完善。②工具需求与情感需求:我们认为现阶段虚拟人工具向应用仍以“替代与备选”为核心,展望未来,虚拟人因其虚实融合特性,有望成为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接口,发挥更大价值。
风险
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商业化进程不及预期,法律制度与行业规范风险,伦理道德风险,资产权属与隐私数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