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30年前,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小说《雪崩》中这样描写“元宇宙”: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虚拟替身彼此连接互动。
今天,“元宇宙”跃出书本,进入大众生活。
“北京既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又是科技创新中心,拥有灿烂的文化沉淀与丰富的科技资源。”在7月26日举行的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上,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提到,北京围绕科幻、Web3.0、元宇宙等领域,打造了中关村科幻产业的创新中心,围绕产业的关键环节、建设服务的共性基础开发、专利运营等一批公共平台,集聚了一大批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领域的重点企业。
当古都遇上炫酷的科技元素,如何焕发生机?
“在内容的呈现、传播上,技术带来更强的影响力,更高的感官冲击力,带给大家身临其境的体验。”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甜介绍。
复杂的科技“黑话”从纸上落地,宏伟建筑在小小屏幕中拔地而起。
游客若在北京范围内搜索“大水法”,手机导航将帮助游客开启穿越时空的游览图景,使得大水法遗址在AR技术的“加持”下重现200多年前气势恢宏的景象。
这仅仅是北京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答卷之一。吴甜提到,在人工智能共性技术平台飞桨上,477万开发者享受着技术带来的普惠。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梦瑶,运用图像分割技术,借助飞桨平台打造“国画元宇宙”。用户借助VR设备,可直接“走进”国画,感受丹青水墨带来的文化熏陶。
不可否认的是,科技正给文化赋能,文化也正给这座千年古都赋能。
近年来,围绕重点领域,北京推出系列政策,聚焦人才、资金、空间等关键要素,加快打造新产业的格局,布局重要基地,建成了11家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基地的数量与建设成效均在全国居首位。
今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火热开演。不过,当《茶馆》拉开序幕,上百万观众并非全部涌进剧院,而是通过网络直播间体验了一把8K视觉盛宴。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说:数字技术提供了低门槛的文化创作、展示和传播能力,使得文化产品广泛普及,让所有人都消费得起。
从历史瑰宝到文艺精品,从话剧舞台到世界舞台,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推进传统文化转型升级,也给北京创造了发展的重大机遇。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千里江山图》的徐徐展开已成为奥运历史上的经典画面,那么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雪花飞舞可以称为再次超越。
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导演沙晓岚清楚地记得,2008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给中国的评价是“无与伦比”,2022年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则认为是“真正的无与伦比”。
他说,从2008年到2022年,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舞台上“不用再说我们是谁,我们变得更自信,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是科技赋能”。
在筹备闭幕式期间,他与团队制作了40米高的中国结,在运动员入场仪式时悬停在“鸟巢”上空,“现场观众看不到,但是千家万户的观众都可以看到”。
沙晓岚表示,无论是中国结还是折柳寄情,当世界多家转播机构转播这些画面时,当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更团结的理念传播到全世界时,就是真正的无与伦比,而这其中既有文化赋能,也有科技赋能。
古都北京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历史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科技成果的创新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广阔的空间。
靳伟说,面向未来,北京还将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努力走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路径,为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首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