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的概念兴起后,各行各业纷纷寻找元宇宙的入口。国内各大广电机构积极探索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元宇宙的风口下,“反向操作”使数字人走向现实。在荧幕上呈现人类在元宇宙的未来形象,成为国内各大广电机构进行数字化探索,向元宇宙迈进的“第一步”。
以文化为底蕴,创新内容生产
早在2019年,人民日报社“果果”、新华社“新小微”就拉开了打造AI虚拟主播的序幕。2021年以来,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大热,各大广电机构推出的虚拟数字人则进一步强调人格化、交互性,力求在内容层面更具吸引力。
2022年两会期间,央视网《两会C+时刻》借助3D超写实数字人“小C”围绕两会热点与梁倩娟、马慧娟等人大代表进行互动访谈,“小C“的语言风格摆脱早期同类产品的机械单一,灵活多变、风趣幽默的对话表现,大大提升了采访的趣味性和新鲜感,有效赋能节目创新表达。
数字人走进两会一线,是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传播优势,强化技术引领、升级节目观感的突破性成果,同时也将对重塑节目生产流程、促进内容生产提质增效创造更多可能。
各大卫视则立足自身品牌定位,以品牌价值和文化传播为根基设计自己专属的数字人。
2021年10月,湖南卫视推出的数字主持人“小漾”在年初的综艺《你好,星期六》完成荧幕首秀,与何炅搭档同台主持。小漾取名自英文单词“Young”,自身形象亦是青春洋溢、活力满满,符合湖南卫视“青春”的特质定位。相较于早期的虚拟主播,作为数字人的小漾致力于打破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这位留着短发的俏皮姑娘,时而手握折扇,现身岳麓书院;时而变成吃货,在五一广场打卡拍照。能够体验这种带有烟火气的“真实”生活,正是数字人的“灵魂”所在,超越了早期AI主播的“凭空而出”、“设定生硬”的违和感。
浙江卫视则联合腾讯互娱联合打造“宋韵数字推广人”——“谷小雨”,“谷小雨”的设定是从南宋临安穿越而来,将引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宋韵文化。2022年6月,谷小雨联手张韶涵登上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舞台,共同演绎了由宋词改编的经典歌曲《但愿人长久》。二“人”以歌会友,在AR舞台上,再现苏轼笔下关于山水、花鸟的想象和诗家情怀。谷小雨的亮相是先进数字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展示了数字人在文化创新传播维度的有效应用。
虚拟走进现实,广电开启新一轮技术革新
数字人是综合了CG技术、动作捕捉、图形渲染、全息投影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形成的创新“新物种”。广电媒体在数字人领域开拓创新,也是对广电行业在技术领域的深层打磨与革新。技术团队往往需要从数字大人物设计、虚拟场景搭建、动作捕捉、镜头与灯光运用等多种维度,为节目部门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势,必成为以技术赋能媒体深度融合的大势所趋。广电领域,“5G时代+人工智能”毫无疑问带来了更多机遇。短短两年,我们看到“虚拟数字人”从局部试水、个别行业应用,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场景。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力求“真实”成为了数字人技术的重要着力点。
2022年8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联合腾讯推出的AI主播“长小娇”,它基于腾讯AI的超写实建模、多模态识别与生成、实时面部动作生成与驱动等多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力求还原最真实的人类面部驱动和表情肢体表达,有着高达98%的真人相似度。技术团队为长小娇打造了极为逼真的唇形模型,唇形效果与字音一一对应,能够支持多情感、多方言、多风格朗读。“长小姣”的诞生不仅是前沿技术解决媒体痛点的实践,也标志着作为主流广播媒体,长三角之声全媒体化、产品化、视频化转型的探索迈出了新步伐。
北京广播电视台“时间小妮”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技术于一体,经过情绪仿真(DeepEmotion)引擎,为‘时间小妮’赋予了如同真人情感表情,让计算机制造出真假难辨的数字人,形象气质、语音语调、口唇表情、肢体动作跟真人的相似度达到97%。
除了“看着像”,“听着真”也是数字人技术领域的重中之重,语音合成技术也是数字人领域的重头戏,例如,酷狗音乐以杨超越真人声音打造的“超越AI”作为酷狗首个AI歌手于2022年6月6日正式上线,“超越AI”传神地复刻了杨超越本人少女感声音的精髓,发音精确、咬字自然。“超越AI”使用了智能引擎下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技术,相较于早期的自动合成语音技术更为真实,能够高度还原和复刻音频特点。在AI技术的支持下,“超越AI”甚至能够运用真假音转换等技巧,保持歌曲的充沛情感。“超越AI”的上线是明星IP拓展的全新模式,在未来,明星加持下的“AI歌手”,也会激发歌曲创作领域的新动力,复刻老歌手、挖掘优秀原创者,实现元宇宙时代的“声生不息”。
探索规模化生产,虚拟人尚需负重前行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为1074.9亿元,核心市场规模62.2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分别达到6402.7亿元和480.6亿元。
看似价值遍地的市场背后,超高的制作成本、激烈的市场竞争、尚不成熟的盈利模式是广电机构发展虚拟人要渡过的重重关卡。曾有业内人士透露,在影视平台火出圈的数字人制作成本往往高达上百万,一条短视频的成本也能达到数十万级。
数字人离实现规模化生产还存在较大距离。在元宇宙的布局路径下,产业链上游是各大硬件、软件公司等技术提供方,是技术开展的基石;中游是各大广电集团、互联网企业等平台方,是技术场景的开拓者;下游则是各大运营方,构建内容生态、探索商业模式。数字人领域尚存在产业链各节点相对割裂的问题,场景尚未有效打通,数字人开发亟待“降本增效”。
另一方面,数字人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堆砌,更需要融合文化审美、心理学、艺术学等相关知识,是跨学科的挑战。
如何打造文化偶像?如何赋能文艺内容生产?如果做到技术和艺术的平衡与融合?如何让大众接受并避免潜在的“恐怖谷”效应?这都是数字人赛道的参与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打造虚拟人是锦上添花,但要想充分利用其价值,做到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还需要深入挖掘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底层理解元宇宙的技术逻辑,满足用户的广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