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博物馆通过建设线上展厅、创造虚拟人形象、推出数字藏品等方式链接元宇宙,碰撞新火花。
一段时间以来,元宇宙概念在科技和互联网领域蹿红。元宇宙在虚拟现实、游戏代码、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加持下,正在以独特的方式打造一个“数字宇宙”。
对于文博资源而言,这可以成为撬动文化传播的“新钥匙”。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经过新的数字技术建构和重组,也正在成为年轻人追慕的潮流语言和社交符号。
近年来,国内众多博物馆都开始了元宇宙的建构尝试。如何把博物馆更好地“搬”进元宇宙,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1
把博物馆“搬”进元宇宙
故宫博物院早在1998年就开始建设自己的数字博物馆项目“数字故宫”,在2017年推出了“故宫VR体验馆”项目,借助3D扫描、VR、全景等技术,可以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不一样的文化。
对于元宇宙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沉浸式体验感,中国博物馆小镇通过联动3D扫描建模、全息影像、AR/VR、虚拟互动等技术,组合3D光影艺术展开启了“元宇宙游览模式”。
2009年,安仁被中国博物馆学会冠名为“中国博物馆小镇”。观众在小镇中漫游行走、触摸、体验,不仅能跨时空跨地域浏览来自唐朝的茶具茶文化,感受牡丹花巷在全息影像技术下随脚步“盛开”;戴上VR设备还能在高山流水的音乐氛围中跟随一片茶叶在地宫、盐湖、山川、湖泊中旅行,在视觉、听觉、触觉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感受浓浓的历史人文气息。
近日,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博物馆进化的无限可能”活动中,主持人、嘉宾及100名观众以数字人身份进入元宇宙空间,主持人在虚拟展厅里走动介绍,观众坐在长椅上听嘉宾演讲,点击海报即可模拟鲸鱼在碧海中游泳。
这样的场景也打开了对元宇宙中博物馆的想象空间,或许观众不再需要隔着玻璃欣赏馆藏文物,零距离就能接触展品。
从触摸青铜器感受其厚重,到弹奏唐代古琴重现盛世华音,利用技术手段,人们将跨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数字鸿沟,拥有“天涯共此时”的通感,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自由,让虚拟体验无限拓展。
2
数字助力文物“活起来”
元宇宙与博物馆结合有多种模式,各大博物馆都在探索馆藏文物与传统文化适应数字时代的价值传递与传承新方式。
敦煌研究院创造了虚拟人“伽瑶”。根据莫高窟的媒体副主任介绍,“伽瑶”取材于敦煌壁画,原型是声音婉转如歌的神鸟“伽陵频加”,游客参观敦煌莫高窟时可以看到一个身穿古装的卡通少女,用“娃娃音”讲解着动画版的莫高窟,千年历史仿佛出现眼前,壁画文化浓重且色彩鲜明。
对于元宇宙来说,数字藏品也是不可缺少的。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古蜀金沙”为题,上新了四款元宇宙概念的数字藏品,有“浮面”“白藏之衣”“虎虎生威”“福泽满天”。仅仅上架50秒,几万份的藏品就被一抢而空。
其实除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外,还有很多博物馆也创作了数字文创藏品。9月21日,手机天猫App上线3D版“博物馆奇妙夜”,敦煌文创旗舰店、国家图书馆旗舰店、宫里的世界旗舰店、甘肃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旗舰店等九大博物馆文创首发了17款文创数字藏品。“飞马奔奔”数字藏品、会动的杜甫诗山水画、Q版鲁迅……都能在App上进行购买。
3
元宇宙赋能博物馆大有可为
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加速全面推进数字文化国家战略,博物馆迎来了广阔的创新天地。3D裸眼文物、数字文物和展览、AR/VR全景沉浸式体验等各种新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博物馆突破了时空局限,加深了与公众的深层次联系,在新潮技术的加持下,厚重的历史似乎变得触手可及。
元宇宙时代,寻找博物馆新的“打开方式”,底层逻辑还是连续性的创新迭代。事实上,博物馆在数字科技呈现博物馆藏、传播博物馆文化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
在信息化的1.0时代,博物馆里的多媒体屏幕、音频视频帮助观众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在数字化的2.0时代,观众可以足不出户,在云端参观展览、欣赏藏品;在智慧化的3.0时代,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获得沉浸互动式的观展体验。
而进入元宇宙时代的4.0时代,博物馆应该构想的是,如何利用AI、MR、XR等技术,让观众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入博物馆数字孪生世界,并在元宇宙空间内交流、娱乐,构建新的社交关系。
有人畅想,元宇宙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独一无二的数字博物馆。但客观来说,文博领域的元宇宙产品尚处于探索发展的萌芽期。从设计数字藏品,到3D仿真博物馆及展品,再到创造虚拟交流空间,相关应用还不够丰富。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科技则是时空的跨越者和魔法师。只有当元宇宙核心技术能力不断提高,藏品研究不断深入,才能为虚拟世界提供技术支撑与内容骨架,催生更多跨界应用,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