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正在加速到来。虚拟世界自然也要有人的存在,而存在于虚拟世界的人自然就是“虚拟人”。
尤其是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火热,无论是跨年晚会,还是各大网络平台,“虚拟人”的频繁亮相,都在不断刷新着观众的认知,除了娱乐演出,虚拟人也正在扮演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如今,它们已经从简单的“纸片人”进化到了更高精、更智能的虚拟形象。
不过,当前,人们目之所及的虚拟人,还只是基于3D建模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虚构的人物。而当虚拟人走向更高级的阶段时,人们或许还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也在虚拟世界中复制出来,届时,虚拟世界将真正与现实世界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被全面重塑。
全面到来的虚拟人
从技术角度看,虚拟数字人就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学、语音合成技术、深度学习、类脑科学、计算科学等聚合科技创设的,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包括人的外观、行为,甚至思想或价值观的虚拟形象。
20世纪80年代是虚拟数字人的萌芽期,人们尝试将虚拟人物引入现实世界,林明美就是当时一次大胆的尝试。作为日本动画《超时空要塞》和《太空堡垒》中的女主角,林明美在动画中的身份是一名宇宙歌姬,在动画大火之后,制作方又顺势用她的身份推出了音乐专辑。该专辑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并成功打入当时的知名音乐排行榜Oricon,林明美也由此以虚拟歌姬的身份成功出道。日本媒体更在1990年为她率先提出了“虚拟偶像”概念。
这一时期,虚拟数字人的制作依赖手绘,制作过程繁琐,制作周期长,制作成本高,因此主要由动画制作公司承担,呈现方式也是纸片人式的“虚拟艺人”,应用也十分有限,粉丝无法与其进行互动,更无法参与创作,虚拟数字人仍处在概念萌芽时期。
千禧年之后,在动漫文化盛行的日本,随着CG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CG合成的二次元少女“初音未来”在2007年“出道”,旋即以歌手身份出专辑、办全息演唱会,引发了第一波全球范围的虚拟数字人关注热潮。
这一阶段的虚拟形象也主要为虚拟偶像及电影中的虚拟角色,比如,初音未来、洛天依、《指环王》咕噜等。除了通过售卖音乐专辑等周边进行基本的盈利外,举办线下演唱会或在主流舞台进行表演等也成为了商业价值落地的主要形式。
不过,在当时,虚拟偶像市场规模依然较小,动捕、CG等技术水平不句够成熟,并且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源和公司支持,演出效果和运营方式并不理想,虚拟人并没有被大众广泛接受。
而虚拟人真正迎来爆发,可能还是在去年。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这一年,虚拟数字人进入快速爆发期。
2021年10月31日,抖音上一位自称会捉妖的虚拟美妆达人柳夜熙一夜爆红,靠第一条视频就登上热搜,获赞量达到360多万,同时涨粉上百万。不同于过去虚拟偶像的出道方式,柳夜熙的出道方式就是依靠抖音短视频,非常简单直接,凭借有故事感的剧情、精致的虚拟人模型、妆容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连续发布几个短视频之后,截至2022年2月13日,柳夜熙的粉丝数达到了惊人的862万,这一粉丝体量,是许多真人明星都望尘莫及的。
如果说,此前虚拟人在世界各地还呈散点状发展,那么现在,随着数字技术大规模的普及,虚拟人的火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
如今,在技术的逐渐成熟为虚拟人的应用提供了前提条件的背景下,虚拟人凭借自身的显著优势,正逐步拓宽其应用场景,开始在影视、传媒、社交、游戏、金融、教育、文旅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虚拟偶像、虚拟主播、数字员工等也进入了商业化阶段,成为元宇宙赛道中的热门。
虚拟人的元宇宙未来
在元宇宙的背景下,这一轮兴起的虚拟数字人与过去的明显区别是,虚拟数字人的制作水平、软硬件技术和设备得到跨越式升级,虚拟数字人产业一路高歌猛进,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众多创业公司开始涌现,Meta、微软、英伟达、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比如,Meta研发了Avatar平台、英伟达创建了Omniverse Avatar虚拟形象开发平台。
尽管目前虚拟人的发展依然站在这一阶段的起点,仍存在技术、成本和产能等问题,比如,在目前与虚拟人相关的头部公司中,包括3D建模类的如MAYA,渲染软件类的如unity,动作捕捉类的如英特尔,IP内容公司如阅文集团,AI技术公司如百度、小冰,还有使用虚拟人最多的媒体公司、经纪公司等,虽然从业者众多,但如果想研发自己的虚拟人,不少公司仍一头雾水——所有生产环节都分布在不同公司,做一个虚拟人,需要整合很多个公司的能力,才能完成。
并且,厂商还需要站在客户的业务场景之下考虑虚拟人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和效率提升,在很多场景中需要参与到业务的体验以及设计中。由于虚拟数字人行业未来需要和各垂直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对业务的深度了解同样成为重要门槛。但不可否认,虚拟人的发展依然是走向未来数字世界的必然选择。
究其原因,显然,与真人相比,虚拟人天然拥有工作不出错、全天候在线、无负面新闻、可低成本运营等优势。虚拟人可使目前依赖与高IP价值现实人物的商业模式中的成本大幅降低、内容产出效率大幅提升。同时,虚拟人也大幅提升了虚拟角色与用户的交互真实性。未来,随着虚拟数字人多场景应用的融合,将出现一个无限接近现实的虚拟世界,一个虚实相生的美丽新世界。
并且,关于虚拟数字人的未来延展远不止于此。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唯一的,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有限的。但在元宇宙中,人们可以有多样的虚拟分身,不仅可以以自己的真实形象作为虚拟分身,也可以改变容貌、身高、性别甚至物种,以多样的形象体验多彩的虚拟世界,甚至可以自己创造虚拟世界。
2021年8月,英伟达公司透露,在2021年4月CEO黄仁勋的一场直播演讲中,实际上出现了14秒黄仁勋的虚拟形象。而这一尝试之所以能够在众目睽睽下瞒天过海,不仅在于超写实的虚拟数字人形象,也在于超级逼真的虚拟场景。在这14秒的直播中,不仅出现了黄仁勋本人的虚拟形象,甚至直播背景中的厨房场景都是通过虚拟技术合成的。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除了单个的虚拟数字人和虚拟场景,现实世界中的所有人、物、景都可以复刻在元宇宙中。虚拟数字人的多元、互动、无界等属性进一步拓展了元宇宙的边界;而当虚拟数字人和虚拟场景相融,人们能够以虚拟身份更自由地工作、社交、生活时,真正意义上的元宇宙才最终形成。
意识克隆的虚拟人
不过,就目前以及技术发展的趋势而言,人们目之所及的虚拟人,还只是基于3D建模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虚构的人物。
但一个可能是,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和意识克隆技术的发展,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持续甚至不朽正逐渐成为可能:软件版的大脑、基于软件而改变的自我、精神意义上的双胞胎将成为真正活在虚拟世界的虚拟人。届时,虚拟世界将真正与现实世界融合。
美国艾伦研究所的科学家早在2003年就开始着手建构人脑以及非人灵长类大脑的基因表现图谱联结图谱。2010年起,美国国家卫生院以及数所大学也联合展开了“人类大脑联结计划”,共有一千两百位健康受试者(包括数百对双胞胎以及他们的非双胞胎手足)接受了大脑造影、基因定序以及行为检测。
同时,德国与加拿大的科学家也在合作进行“巨脑计划”,目前,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来自六十五岁女性的三维大脑模型,其高达二十微米的分辨率,让单一细胞都几乎无所遁形。
另外,自适应可塑伸缩电子神经拟态系统(SyNAPSE)计划则希望利用神经突触模拟芯片来建立一个数位大脑。2014年,IBM成功发表了仿人脑芯片。该芯片拥有一百万个“神经元”以及2.56亿个“突触”,可以短暂模拟大脑活动。同年,日本的“京”超级计算机(K Computer)使用八万三千个处理器,也成功模拟了人类一秒钟脑部活动的百分之一。
2013年,欧盟也展开了“人脑计划”。这项十年计划拥有十三亿美元的资金,旨在通过尖端的计算机工具来绘制一张精细的人类脑部活动地图,并希望利用这些信息来建造一台能够模拟人脑网络结构的超级计算机。
或许在未来,当拥有意识克隆的生物学原型躯体死亡时,虽然克隆的意识也会想念它的躯体,但它并不会感觉到躯体已经离世,这就像截肢的患者也会想念自己被截肢的部位一样,但是假若有合适的假肢,他们仍然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活。
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意识克隆在虚拟世界打造出具有意识的虚拟人时,人类也在延续自身——即便是以意识克隆的形式。经过意识克隆的虚拟人之所以是人类,因为意识克隆的虚拟人就是其生物学原型。所以,即将到来的意识克隆人的快速繁殖,也是人类的快速繁殖。
21世纪将成为一个拐点。自智人出现以来,据估计,地球上有1 000亿人存在过,其中的8%现在还活着。但是,用不了多久,人类的增长就会超过10倍,超越1 000亿,在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被全面重塑。
当然,在虚拟人世界全面到来前,我们也还需要面对诸多问题,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虚拟人对于伦理带来的冲击,但虚拟人的长趋势已经形成,人类能做的,就是做好准备,以面对一个全新时代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