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5G商用三年,云BIM、云AR、元宇宙类应用环境成熟了吗?

元宇宙、智慧城市类的场景应用则更加丰富,特别是针对海量大场景的实时渲染、多人协同和交互,都需要借助于GPU云服务器来进行渲染和计算,这样用户终端可以很轻,且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入。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新建200万5G基站的目标已经提前超额完成。

截至9月末,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1072万个,其中5G基站总数达222万个,超过20%,占全球5G基站的60%以上。

截至9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82亿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5.1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30.3%。

2. 云BIM、云AR、元宇宙类应用场景逐渐成熟

云BIM是基于GPU云服务器进行BIM模型渲染和计算的BIM应用模式,采用服务端渲染、视频流分发、指令流同步的方式进行跨终端协同和交互。万间云OurBIM引擎,就是采用的云BIM的模式提供公有云或私有化的BIM底层服务。

云VR/AR也是同理,特点是,不仅仅要求云端渲染计算,还要求极低的网络延时,让用户体验到跟本地渲染一样的VR/AR实时交互效果。这样VR、AR和MR类的终端设备可以极大降低对本地算力的需求,可以不断小型化,便于携带和佩戴。

元宇宙、智慧城市类的场景应用则更加丰富,特别是针对海量大场景的实时渲染、多人协同和交互,都需要借助于GPU云服务器来进行渲染和计算,这样用户终端可以很轻,且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入。

5G的特点是拥有百兆级别的移动带宽、毫秒级别的低延时及海量连接接入能力。这些特点都能完美解决云BIM、云AR、云渲染、云游戏、元宇宙、智慧城市这类应用场景的用户体验短板。

高带宽可以实现高清分辨率、高帧率的实时渲染画面传输。低延时可以保证服务器渲染端和用户交互终端之间保持实时协同,用户几乎对延迟无感,可以获得跟本地高配主机渲染交互的一致体验。广连接则体现在,5G主要面向移动终端服务,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到这类场景体验和服务。

目前,5G总体用户渗透率超过30%,在国内部分主要城市的渗透率超过50%。这一数据说明,目前从基础设施条件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推广拥有更好用户体验效果的云BIM、云AR、云游戏、元宇宙类的应用场景。

现阶段,主流的长短视频、在线会议及网络直播应用,是对带宽要求较高的,但4G网络环境就已经能够满足其使用需求,对5G基本没有要求。毫无疑问,5G基础设施,是为新的应用场景服务的,它也必将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和体验。

另外,国家级基础设施的意义在于,可以无限摊薄单个应用或用户的一次性投资成本和使用门槛。企业和用户只需要按月租用,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相应的服务,而不需要自己来建设。不管是自来水管、高速公路,还是光纤网络、4G、5G网络,都是国家级的基础设施,也是各个小时代的基础设施红利。

3. 5G应用落地,尚存在部分阻力

一方面,目前我国的5G网络建设还处于规模建设阶段,虽然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网络,但在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上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仍将坚持适度超前的5G网络建设原则,实现以建促用,建用结合。

另一方面,5G网络的带宽速度,已经等于甚至高于大部分民用住宅的固定带宽网络速度(有线网)。我们知道,目前国内的固定带宽多采用按使用带宽大小/速度的方式进行收费,而移动网络绝大部分还是采用的按流量套餐收费的方式。之前一直实行的这种双轨制模式。

新的技术必然需要新的商业模式与之匹配。5G移动网络的资费,如果依旧采用按流量而不是按带宽速度的方式,恐怕会影响用户采用的积极性。网络运营商们是时候考虑一下,要更新他们的收费模式了。

换句话说,如果5G网络采用类似于固定带宽的收费方式,将极大助力5G的应用落地。

再者,是需要新的移动终端。除手机外的新移动终端,才是接下来的主要终端。包括VR、AR、MR眼镜等一体机设备,设计会越来越小,越来越轻,其形态也将逐渐固定下来,不会出现如今这样的分化局面。可能明后年发布的眼镜类设备,都会默认支持插5G SIM卡了。

举个例子,目前市面上的VR、AR、MR设备,几乎都是不支持插卡的,他们就像苹果公司的初代产品:iPod。iPod虽然也很精美,刚出来时也能有一定的市场。但是,当iPhone出来,所有的手持终端制造商都会看清楚,并以此为模子去设计和制造新的同质化产品。而iPod以及其他MP3播放器,只是一个新技术时代来临前的匆匆过客。现在市面上的这些个XR设备,也将是匆匆过客,尝鲜而已。

最后,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新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逐渐演化的过程。笔者认为,两三年内,面向5G的新的应用、商业模式和创业企业,必然逐渐生长出来。只要我们顺应这个趋势,能主动去思考、试错和创造,就一定有机会品尝到新时代的技术发展红利。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