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A 股迎来开门红,4100+ 支个股上涨,给新一年的行情讨了个好彩头。
数据确权概念板块是这里面最靓的仔。人民网、安妮股份、浙数文化、中广天择等公司的股价连续多日强势拉升。市场中充斥着一片声音:数字经济时代开启了。
事实上,2021 年爆发的元宇宙概念就是数字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时诞生了不少一夜暴富的神话。但之后不久,由于 AR/VR 硬件产品仍不成熟,元宇宙找不到好的变现入口,最终相关板块无法兑现业绩落得一地鸡毛。
此时此刻,被认为是数据经济第一步的数据确权,恰如元宇宙的彼时彼刻。
数据确权到底是什么?炒作数据确权概念,会重蹈元宇宙的覆辙吗?
数据经济的底层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同数据的价值。
好的数据可以创造更多收益,目前的 Web2.0 时代,这些数据还被掌握在平台和组织实体手上。短视频平台通过数据源源不断地推荐视频,以此提高用户留存率;电商平台通过数据预判用户购买商品的需求,从而提高商品交易总额(GMV)。
假如数据可以直接兑换成金钱,就需要先明确数据的所有权。所谓数据确权 , 就是确定数据的权利属性。其一是确定权利主体 , 即谁对数据享有权利;其二是确定权利的内容 , 即享有什么样的权利。
数据确权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以类比 19 世纪美国西部土地政策的铁丝网围栏。
1862 年,美国颁布了《宅地法》。内容规定自 1863 年 1 月 1 日起,美国公民达到一系列要求,即可领取不超过 160 亩的西部土地。在这样的政策下,美国人却没有出现西部大开发的热潮。
这是因为当时美国西部的土地产权很难得到保护,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划界。圈起来这些土地,要么用木桩花大价钱围起来;要么就得花时间种灌木。划不了边界,自然也就没法管理辖区内的牛羊,更别说阻挡 " 荒野大镖客 " 了。
产权保护的麻烦,导致土地流通难以交割,只能从不交易和全部交易两个选项中 " 二选一 "。同时期,美国东部(以纽约为代表)的农场交易中,以 50 为倍数的比例很高。而在西部,农场的交易几乎以 160 为倍数进行。
这种状况持续到 1875 年,铁丝网围栏被广泛使用。相比于木桩,铁丝网成本非常低,同样起到保证牛羊不会越界的作用。铁丝网批量生产后的短短 6 年内,全美国销售了总长 26.3 万英里的铁丝网,相当于绕地球 10 圈。
铁丝网的普及,让保护土地产权变得容易。西部土地交易和重新配置也变得容易了,土地的配置效率得到了提升。19 世纪 80 年代,去西部的人数迅速增长,平均每年有 5 万人去西部,一直到 1910 年的 9.8 万人。美国的西部大开发运动终于进入了新的阶段。
数据确权之于数据,恰如铁丝网之于土地。只有确定了权利才能有后续,保证产权保护、定价、流通等一系列数据经济的价值创造。
在此逻辑上,恰逢官媒《求是》刊登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一文。官方对数据经济态度鲜明地支持,而数据确权又是数据经济的第一步,这让不少 A 股投资者涌入这个赛道抢占先机。
可下一步的问题是,数据确权能兑现这样高期待的业绩吗?
一场熟悉的狂欢?
哄炒数据确权概念,可能是又一次资本的狂欢。
当前资本市场对数据确权公司的价值共识,主要在两方面。其一是数据确权公司可以作为数据资产交易所,实现稳定的平台收益;其二是数据经济市场广阔,数据确权能够分得不小的蛋糕。
实现第一个预期,需要切实的业绩支撑。但数据交易所的业绩要想兑现,现在还看不到明确的曙光。
数据交易所本身并不生产数据,也不具备数据处理的能力。数据交易产品主要采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方式进行交易。来自提供方的数据多以统计结果为主,只具备查询服务,而数据使用方则希望得到已经建模的数据。
因此,数据交易所除了起到数据确权的作用之外,无法提升附加值。这导致国内数据交易所的地位比较尴尬,只能起到撮合买卖双方交易意向的作用。数据交易的整个环节,包括数据挂牌、数据审核以及合同签约等,全部跟数据交易所关系不大。
作为参考,数据确权板块里的 " 国家队 " 人民网,在 2019 年 9 月上线了人民数据资产服务平台。新业务的加入并未对人民网的营收带来改善。2019-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21.50、21.00、21.83 亿元,营收较为稳定。其中,数据资产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业务营收,在 2021 年和 2020 年分别对应为 2.82 和 3.31 亿元,下滑 17%。
另一边,数据确权公司要实现第二个预期,需要足够的市场空间作为支撑。
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测算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 545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规模将突破 1749 亿元。但数据确权及其衍生的数据交易所,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由于整个数据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开发,每家公司能占据多少市场份额,对应业绩多少,根本没法预测。
考虑到当前多家公司宣布将进军开展数据确权和数据交易业务,原本就不大的蛋糕将会被进一步分割。
有预测称,某公司具备先发优势。预计市占率 50%,对应营收 80-90 亿;30%-40% 净利率,对应净利润 24-36 亿;30 倍 PE,对应千亿市值。可以说是靠 " 血统 "、业务背景等因素的 " 凭空猜测 "。这样的估算,一旦当业绩开始兑现,迎来的只会是估值被 " 暴杀 "。
此外,还有逻辑认为,数据确权将顺着交易所——服务——数字资产持有者的链条传导,最终数字资产持有者将获得最大利益。
但问题是,这样的标的(如视觉中国等公司),由于本身业务就是版权,其数字资产的价值早已反映在市值中。数据是否存在可交易性,并不影响其原本的版权生意。数据的流通性提高导致数字资产升值,这只能算是市场的 " 一厢情愿 "。
最终,在经过几天的多空博弈之后,数据确权概念板块出现了较大分歧。1 月 6 日,数据确权 " 妖股 " 安妮股份直接进入跌停板,人民网、英飞拓也迎来了较大幅度的回调。
在市场机制的强制冷静下,数据确权也即将面临 " 退烧 "。
写在最后
《乌合之众》书中认为,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遥想去年的中青宝,靠着号称元宇宙游戏的《酿酒大师》一周收获 3 个 20cm 涨停,在两个月里,股价被哄抬 5 倍。可随后憋了一年,做出来个 2D 版本的 H5 小游戏。曾经热血贲张的投资者们,小部分赚的盆满钵满;而大部分则后悔没能仔细分析,听信了坊间传闻。
数据确权的价值究竟几何?还得让子弹多飞一会。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