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网络空间、虚拟场景飞速发展,互联网公司逆势增长,2021年,随着Roblox、Facebook等大型企业高调布局“Metaverse”业务,“元宇宙”产业发展迎来元年。迄今为止,元宇宙概念仍然火热,甚至很多人认为它代表着未来,那么,“元宇宙”概念及其产业究竟能否发展壮大并引领未来,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1、从哲学角度来看,“元宇宙”的本质实为“超世界”
Metaverse,即中文所谓“元宇宙”,由meta和universe组成。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小说《雪崩》(Snow Crash),指的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可以虚拟身份在其中娱乐、交流的网络虚拟世界。从其内涵来看,Metaverse的含义更像是超出了现实世界范畴的“超世界”,因为Meta首先代表“超越”的意思,超越了universe,是对我们熟知世界的超越和再创造;其次,所谓的在虚拟场景中参与工作、娱乐、社交、游戏、交易等,都是一个虚拟世界的概念,与宇宙本身无关,而是对这个世界的再映射再创造。
从“元宇宙”本身含义来看,它代表宇宙本源之意:元者,初始也,本源之意;宇宙,即为宇宙本身。因此“元宇宙”的意思应该是宇宙的本源和全部面貌,是包含了一切宇宙信息和创生状态的东西。根据现今人们普遍讨论的内容,所谓“Metaverse”完全是一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交互融合的东西,它既不是本源,也不是宇宙,因此不宜叫做“元宇宙”,而应称之为“超世界”。
2、从技术角度来看,“元宇宙”的本质是虚实融合和时空重构
元宇宙试图打造一个虚实结合、以虚拟体验为主的网络空间,从技术层面,它实现了“虚实融合”和“时空重构”,以“场景驱动”技术开发和演进,从而达到“体验为王”的目的。传感、建模、计算、显示等数字技术,区块链、DAO等去中心化和加密技术,底层芯片、新材料、通信、交互等基础设施的开发是元宇宙实现突破的关键,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迁移将随着这些技术和设施的不断升级而变成可能。
首先,通过VR、AR、XR等技术,元宇宙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当用户身处现实世界,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眼镜、头盔等),甚至是裸眼参与虚拟世界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产生一个化身,化身与化身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交流,超越“屏幕”限制,在理想状态下,并不能感觉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
其次,在元宇宙中,人类普遍认知的时间和空间将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原本在现实世界受限的时间和空间,在元宇宙中不再变得有限,时间可以延长和改写,空间可以无限拓展;另一方面,受时间或空间限制在现实世界不能发生的跨时空活动,在虚拟世界里可以顺利完成,比如跨时空旅行等。
再次,丰富的场景为元宇宙发展注入了“灵魂”,一切技术都是围绕场景应用进行开发和集成的,娱乐、社交、工作、旅行、交易、创作等,所有场景都可能成为驱动元宇宙相关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的动力。
最后,通过各种情境再现的场景,让用户获得超现实体验,不仅比现实体验更便捷,而且可以更加丰富、友善、舒适,沉浸感、参与度、交互性在技术推动下实现大幅度提升,可以对人类社会物质的改变逐步演化到对人精神的改变,科技充实精神家园、提供精神供给变得更加可能。
3、从经济角度来看,“元宇宙”能否发展成未来产业取决于其能否提供独特价值
新产业的诞生是由技术供给和人的需求长期正反馈互动所形成的结果,当人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有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类似的企业参与其中,就形成产业,而不同产业互补式地提供解决方案,就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因此,元宇宙能否发展成未来产业甚至形成大规模生态系统,要看两方面内容:
第一,它提供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如果没有提供区别于已有产业的独特价值,那么就不可能有需求或者需求不可能持续,从而无法发展为新产业、新业态,那么就只能属于“概念炒作”;
第二,能否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以及技术组合应用,如果不能以有效的技术实现低成本的供给,那么同样是不可持续的,只能是“水中望月”。
对于那些致力于发展“元宇宙”业务的企业,能否通过技术革新提供新的价值创造逻辑,则决定着其是否能够转型成功。就目前来看,元宇宙的理念可能改变了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从现实世界的人适应于环境走向虚拟世界的环境适应于人,正是由于这种独特价值的存在,让它与虚拟现实等有了区别,向前更进一步,但是否能够最终取得成功并演变成未来产业,则还要看是否能有“过硬”的技术来实现这种设想。
总之,元宇宙的概念虽然给人带来新奇之感,但其真正的价值还远没有达到清晰和普及的程度,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一直处在更新修正与丰富完善中,若想让这一“风口”真正创造实用价值,还需在哲理、科技、经济、社会、政策等方方面面努力,以求大胆突破、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