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从发丝到肌肤,质感非常逼真。”对于鲁迅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侯宋中夏创造的一位女性数字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高级工程师、动捕技术总监张嘉亮评价颇高。29日,在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电影特效美术人才培养成果展上,这样自主雕刻的多款数字人如真似幻,有的达到了影视级难度,可以为真人明星充当数字替身。
近年来,数字人在大片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比如《指环王》系列电影,对主要演员进行了“数字提升”,当演员由于受伤、得病或其他原因,无法或难以完成表演时,就可以由经过“数字提升”的数字化演员“救场”。又如,《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的男主角之一意外身亡,在后续影片中就采用了他的数字人“补镜头”,让他“继续”完成了剧集应有的戏份。张嘉亮告诉记者,其实在国内电影界,部分饰演领导人的特型演员也运用数字人技术,与真人一同参加演出,在成片合成后普通观众几乎无法区分“真假”。
在此次项目成果展示中,侯宋中夏选择了从更难于雕刻的女性角色入手,使用zbrush从软件自带的基础模型开始雕刻,自制毛孔与皱纹笔刷,手动雕刻眼球和牙齿,雕刻期间也未使用任何商业贴图。再经过模型调整、渲染以及毛发制作,并导入和编辑身体动作捕捉数据,还有面部表情捕捉和模拟衣物动画等,直至生成一位颜值和气质俱佳的全新数字人。
张嘉亮认为,这可能是全场难度最大的电影级数字人。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从“三星堆科幻畅想”到“海南长影博物馆互动形象墙”等作品,还有的数字人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也可以实时或准实时生成,成为元宇宙里的主持、主播、讲解等。就如来自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导师卢俊创作的数字人“元元”。
之所以叫作“元元”,因为这是以同班学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院培训中心主任黄利元为原型参考创作而出的。“他”同样使用了zbrush软件进行数字人的三维雕刻,并设置材质与灯光等,还使用面部捕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为进一步追求真实感,通过大量优化手段提升渲染效率。卢俊表示,后期将使用chatgpt技术作为算法支撑,未来能够创作出可交互、超真实的虚拟数字人。
中国电影特效美术人才班去年11月15日开班以来,邀请了21名业内资深专家开展了42天集中授课,并克服了新冠感染高峰期,坚持上课、完成习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上大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教授介绍,授课专家中,有著名舞美设计家、上戏原院长、文旅部重点实验室艺术总监韩生,也有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丁友东,还有上大“伟长学者”、《妖猫传》美术指导、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获得者屠楠,以及“伟长学者”、《长津湖》美术指导、第32届金鸡奖最佳美术奖获得者陆伟等。
客观地看,从目前现状看,中国电影特效行业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的断层现象,人才结构和技术标准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仍存较大差距。在宝山区智慧湾的成果展上,齐聚这一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5位学员的百余件优秀作品,将传统服装服饰、特效化妆、道具、场景、cg、特效融入其中。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从春表示,此次定向培养发挥上大多学科综合优势,聚焦电影美术与新技术跨界融合,集结影视、美术、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师资共同参与,希望能走出艺技融合、专业过硬的中国电影美术人才。
本文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