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占据半壁江山。然而,技艺类非遗如棉花画、剪瓷雕、木雕等,由于工艺流程复杂、制作成本偏高,导致市场转化率较低。再加上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在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难以适应当下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链脆弱,传承传播愈发艰难。
近年来,基于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数字藏品在国内应运而生。数字藏品就是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数字作品打上加密不可篡改的防伪编码,让每件数字作品拥有一张虚拟“身份证”,从而保障其唯一性、可溯源性、永久性和明确的所有权属性。它没有物理形态,包括但不限于以数字图片、音乐、视频、3D模型等各种形式存在,可在数字藏品平台上发售和购买。基于这些特性,数字藏品可有效解决艺术品交易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推广成本高等难题。
近两年,漳州一些技艺类非遗项目也纷纷与数字藏品“牵手”,既拉近了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距离,也鼓励了手艺人的生产积极性。
不过,二者的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首先,顶层设计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尚未建立统筹全产业链的资源平台,许多技艺类非遗精品项目仍鲜有人知。第二,现有的非遗数字藏品大多停留在最终成品的展示上,缺乏对其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与实体市场的联动。第三,数字藏品存在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亟须规范和监管。
对此,业内专家建议,要打破3D成品模型的固有套路,展示技艺过程,挖掘非遗背后的地方文化;加强与实体市场的联动,赋能藏品线下权益,形成“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围绕新业态的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