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语】
共生聚落
文/裴刚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路径、效率不断演化下的图像社会的景观,碎片化、去中心化的大背景呈现出后疫情时代的巨变现实。80、90后年轻艺术家正在前所未有的时间、空间的关系中产生新的工作状态和趋势。艺术家对未来的想象也显示出把自然和技术作为新的主体,具有去人类中心主义面貌;无中心、碎片化、机械理性、造型夸张、实感和幻觉的界限模糊。青年艺术家也在快速迭代的市场运营机制中形成此时此地、身临其境的共生和共情。无论是概念阐释、创作源泉、主体内涵、制作程序、审美特征、欣赏手段、呈现形式、组合结构、时空原则还是评判标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和重构。
在85新潮美术时期的艺术家面对的是个体觉醒的思想阶段。而在2000年以后,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舞台和背景。即便是非常年轻的艺术家可能也会直接面对当下国际化的展示空间、展览平台和国际化的市场,以及国际化的艺术史批评和标准。当代艺术生效的这种内部的规律和价值尺度发生了变化。三十年前当代艺术的生效是基于民间性、草根性、反体制、反学院的方式来赋予当代性。换句话说众多的八十年代的艺术现象的背后有一个二元对立的模式。一方面是主流的,传统的,官方的,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是一个新的反叛,就是靠民间的、野生的、草根的、现代的,制造了意义生效的结构。如果说八十年代是这套逻辑,进入1990年以后,或者以1992年为分界线。90年代的当代艺术更多的是强调地域色彩,强调中国身份,强调后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文化立场。这个逻辑的生效也是跟90年代后“冷战”的氛围,东欧的剧变,国际化语境的形成息息相关。但是80年代和90年代本质上都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
80、90一代青年艺术家群体,在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生效方式变化的时代诱因下,有的艺术家强调作品的政治性;有的艺术家强调作品背后的中国经验;有的艺术家是强调消费社会和流行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有的艺术家注重媒介和语言、科技的结合。图像重组,到个人叙事,显现隐藏在意识深处的象征性和潜意识的状态。图像共同生成的意味。产生了精神意志与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感性引导下,多重组合的图像正在形成,并拓展出新的语言意涵。
在历经权力体系、时尚潮流、东西对话、异国情调、艺术市场、后现代、后殖民等流行和不断变换的种种观念思想潮涌中,青年艺术家们从各自不同的生活、创作经历和对现实的认知、判断及想象,共生为不同的区域性聚落。艺术家们在具体而日常的生活中,呈现出与个体与社会之间现实依存的视觉生产方式。艺术家个人的方式更是群体共生的聚落样态。
雅昌艺术中心
2023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