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号风向》第 1220 篇
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已经成了当前创意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从去年 8 月发布的 Stable Diffusion 和 11 月发布的 ChatGPT 开始,包括平面设计、动画、表演、音乐和写作等领域的艺术家的忧虑也日益增加。但这样的忧虑,并没有让他们停止拥抱这一日新日异的新技术。
迄今,地球上的每一位创作者都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力量。
在社交媒体上,Tik Tok 的短视频达人在人工智能的指导下定制的内容获得了流量奖励;在好莱坞,制片人们借助人工智能开发的影视项目获得了巨额投资,而这些作品又反过来塑造着观众的观影行为。无论在社交媒体还是流媒体平台上,以人为本的创新空间正在被挤压。
图片来源:Unsplash
算法逐渐成为讲述哪些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如何被讲述的决策者,尤其在非虚构领域。MRC 非虚构部门执行副总裁阿米特 · 戴(Amit Dey)这样区分:「人类创作的电影与人工智能制作的电影在市场上竞争是一回事,但专有的算法和人工智能决定人类观众能够接触到什么东西时又是另一回事。换句话说,投资 / 购买什么、什么时候购买?哪些作品被放在哪个平台?讲什么样的故事?」
在今年的戛纳春季电视交易会(MIPTV)上,资深媒体人埃文 · 夏皮罗(Evan Shapiro)一针见血地点明,将责任外包事好莱坞的悠久传统。「电视台的高管们将自己的决策权交给第三方以避免自己做出选择。这样的机制允许他们在成功时邀功,在失败时轻松地推卸责任。人工智能只不过是他们的最新借口。」
应对流媒体时代,尼尔森推出跨平台收视统计工具。图片来源:Nielsen
过去帮助高管们做出决策的有焦点小组、尼尔森数据,但这些决策的过程相对透明,也有着人类的参与,但随着行业将更多的决策权交给人工智能,技术就不再只是简化流程和使利润最大化的工具,技术成为了决定者本身。
好莱坞:明确人工智能的工具性
这也是目前美国编剧工会(Writers Guild of America)和电影电视制片人联盟(Alliance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Producers)的对峙焦点之一:确保技术必须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代替人类的决策、承担人类的责任。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做出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强大的道德指南针,以诚实、透明和尊重参与叙事的人的尊严为指导原则。
工会在前段时间表示,他们的成员并不希望禁止人工智能,而是专注于保护编剧们免受经济损害,并且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这个工具。但在长达两个多月的讨价还价中,编剧们发现这个解决这个问题远比想象中的复杂。
美国编剧工会的人工智能小组担心,如果他们提出一项反对人工智能的禁令,他们会被讽刺为「反技术」。但工会对在写作中使用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的「半开放」态度引发了人们的愤怒:当真正的创意工作者对 AI 的威胁有所觉醒时,工会似乎对此无动于衷,只要人工智能不影响工会成员的收入。
以《火线》(The Wire)、《情理法的春天》(Homicide: Life on the Street)和《城市的主宰》(We Own This City)知名的编剧大卫 · 西蒙在采访中表示「我宁愿把枪放进嘴里,也不愿意用人工智能来帮我写作。」他补充道,「如果这就是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那只会让所有人变得更加幼稚。」
《城市的主宰》改编自记者贾斯汀 · 费顿(Justin Fenton)的同名书籍。图片来源:豆瓣
戛纳: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创作?
而就在好莱坞的谈判陷入僵局时,戛纳电影市场的 Cannes Next 单元举办了一场名为「人工智能末日还是革命?(AI Apocalypse or Revolution?)」的对谈。嘉宾们重新思考、讨论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创造力、内容和电影创作。
图片来源:YouTube/ March é du Film - Festival de Cannes
未来主义者、红牛媒体公司(Red Bull Media House)的战略顾问安德 · 萨尔(Ander Saar)表示,唯一应该害怕的是那些不会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一部电影预算的 50% 到 70% 都花在人工上。如果我们能够更有效率,就能够拍更大规模的电影、或者更多电影。」
萨尔将人工智能类比为汽车或计算机,「计算机出现的时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从此不会做数学题了。」
在讨论中,他提出了「超个性化 IP」这一个概念,即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创造自己的个人娱乐。Picsart(一款由 AI 驱动的图像编辑应用)的首席执行官霍夫汉尼斯 · 阿沃扬(Hovhannes Avoyan)补充道,「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分界将不断缩小,每个人都可以制作自己的电影,而你甚至不需要一家发行公司。」
对谈中演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将一位小女孩的画作变成短片。图片来源:YouTube/ March é du Film - Festival de Cannes
风向评论
无论是各执一词的美国编剧工会还是电影电视制片人联盟,又或者隔空辩论的好莱坞和戛纳,在一场又一场有关利益、报酬、正当性、责任、原则的对谈中,一个同样值得讨论的话题被遗忘了。那就是在这样一个与人工智能同行的未来,我们有可能失去的是什么?
当人工智能、算法能够精准地推送我们喜欢的内容时,我们是否还会冒险去尝试新鲜事物?当尚未成型的创意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变得成熟,思考、实践、推翻、合作的创作过程又是否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译者 | 徐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