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人文学者用科幻舞台剧表达对“元宇宙”的哲思

如今,科技已经深入渗透到当代生活中,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和传播方式,甚至重新定义了存在、感知和现场性。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幻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成为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如今,科技已经深入渗透到当代生活中,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和传播方式,甚至重新定义了存在、感知和现场性。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幻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成为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这状况下,科幻不光成为影视的热门题材,还成为创作者用舞台剧这种古老艺术形式探索的对象。比如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与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尹迪共同编剧的科幻哲理剧《云身》,讲述在元宇宙技术高度发达的2050年,具有真实肉身的人类与虚拟替身“云身”之间的冲突,用科幻表达人文学者对技术的思考与对未来危机的警醒,自2022年在高校上演出后,在科幻圈引发瞩目。

近日,科幻哲理剧《云身》学术研讨会在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召开。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编辑、作家与评论家们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云身》的演出现象,从剧本的创作、剧作的表演、观众的接受,以及科幻话剧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产业类型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提醒大家注意,人工智能研究学者尤德科夫斯基提出这样一个理念叫“友好人工智能”,认为“当我们在用有意义的人类的控制来发展人工智能时,未来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可能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的威胁论、毁灭论有着一种更加美好的前景”。

作为《云身》的主创团队之一,陈跃红介绍了这部剧的创作缘起——南科大人文学院召开的三次人工智能学术会议,这种跨学科交流引发了关于《云身》的科幻想象。《云身》聚合了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技术,这些技术引发的危机和对人文学科的挑战正是这部剧的灵感来源。

科学是人类前行的航标,但决定航向的却不能只有科学。该舞台剧试图和观众一起重新审视科技和人性的关系,并且以开放式结局将思考和选择的权利留给观众。面对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每个人都是当事人。于是,《云身》借用一场矫正和矫正引发的伪装、试探、纠缠和对抗,将这种两难的处境以戏剧情境和戏剧冲突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

刘慈欣《三体》责编、《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副编审姚海军,也受邀前往深圳参加了《云身》讨论会。他认为,科幻舞台剧《云身》的诞生,“是时代的呼唤。对当下我们有切身的感受,比如前些年的‘基因编辑’,当下火热的ChatGPT。科技与现实生活相互激荡,《云身》是对这种激荡非常及时的一个反映。”

吴岩从事科幻写作、教育已有40多年,从零开始培育了一大批中国科幻研究人才:从1991年起,他就在国内首创科幻文学课程,是中国大学里第一个用中文教的科幻通识课。2003年与王泉根等在国内首创科幻文学硕士方向。2015年,吴岩又开始招收科幻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吴岩则讲述了自己人生历程与戏剧的复杂关联,并且以科幻的视角,从“科幻现实主义还是科幻未来主义”、“近未来还是远未来”、“风格的选择”、“是否坚持话剧本身的特征”四个角度分析了《云身》所思考与处理的问题。

深圳著名作家邓一光认为《云身》这部舞台剧的贡献之一是创造和塑造了“云身”这个全新的艺术形象:“编剧将数字孪生这个概念形象化,放在元宇宙背景中来讲述,让现实与虚拟、自我与世界、具像与抽象,当下与未来对立起来,形成讲述的博弈和悬念,为舞台呈现提供了创造性的开源思路。”他相信这部剧涉及的现实指认、科技伦理和时代思想,会引发尖锐激烈的争论,提供思辨和讨论的可能。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