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Metaverses)这个概念最早源自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近来因为号称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上市又被重新炒了起来。微软CEO纳德拉在今年的微软开发者大会上更是把Azure的系列产品说成是元宇宙。而Facebook CEO 扎克伯格说元宇宙是这家社交网络的未来愿景更是让元宇宙的炒作达到了顶点。究竟什么是元宇宙?元宇宙有什么特点?现在的元宇宙跟当初的元宇宙有何不同?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进行了自己的解析。原文发表在其个人博客上,标题是:Metaverses
划重点:
微软把Azure系列产品看作是一个元宇宙
Facebook的未来愿景是元宇宙,他们认为元宇宙是移动互联网的继承者
持久性、同步与实时性、存在感、跨现实等特性定义了元宇宙
《雪崩》的元宇宙跟现在定义的元宇宙相比少了两样东西:互联网与垄断者
未来的元宇宙也许是通用的,但不是唯一的
郑重声明,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是第一个:2021 年 5 月 25 日,在微软 Build 开发者大会的主题演讲里面,他把一系列的Azure 产品说成是一个元宇宙(metaverse):
最终,随着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由数字孪生、模拟环境以及混合现实组成的元宇宙正在成为一流的平台。有了元宇宙,整个世界都将变成你的应用画布。借助 Azure Digital Twins,你可以使用 Azure IoT 对任何资产或场所进行建模,并使数字孪生保持实时更新。Synapse 可跟踪数字孪生的历史并发现洞察,从而预测未来状态,借助 Azure,你可以开发出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自主系统。Power Platform可让领域专家利用低代码/无代码解决方案来扩展数字孪生数据并与之交互。而 Mesh 和Hololens 则带来了实时协作。
“企业元宇宙”(enterprise metaverse)这个词在一个月后的 Microsoft Inspire 销售团队主题演讲里面出现,但唯有到了上周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大多数媒体才注意到这一点。像往常一样,除非Facebook掺和进来,否则没人关心。
元宇宙的定义
Facebook 的元宇宙出柜派对是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跟Casey Newton展开的对话。扎克伯格前脚刚在Facebook内部做完演示,后脚就有了这场对话。
Newton:你告诉你的员工,说你对 Facebook 未来的愿景不是我们今天所用的二维版,而是一个叫做元宇宙(metaverse)的东西。元宇宙是什么,Facebook 计划构建这个元宇宙的哪些部分呢?
扎克伯格:这个话题有点大。元宇宙是一个跨越很多公司——可以说跨越了整个行业的愿景。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移动互联网的继承者。这当然不是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做出来的东西,但我认为我们的下一篇章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要开发这个,当然是跟很多其他的公司、创作者和开发者合作,为这个元宇宙的建立做出贡献。你可以把元宇宙看作是一个实体化的互联网,你不仅可以浏览内容,还可以置身其中。而且你会感觉自己跟其他人在一起,就好像你身处其他地方一样,那种你在2D app或网页上未必能体会得到的体验,比方说跳舞,或各种类型的健身。
我想很多人在想到元宇宙的时候,只会想到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当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显然是我们投入非常大的一部分,因为这是提供存在的最清晰形式的技术。但元宇宙不仅仅是虚拟现实。我们各个不同的计算平台上都能访问到这个宇宙:VR、AR,还有 PC,以及移动设备和游戏机。说到这一点,很多人还认为元宇宙主要是跟游戏有关。我认为娱乐显然会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不认为元宇宙只跟游戏有关。我认为这是一个持久的、同步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可以在一起,我认为这跟我们今天看到的社交平台之间的某种混合可能有点类似,但那是一个是你有具体体现的环境。
互联网与元宇宙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存在”这个概念; Matthew Ball撰写了大量有关这一概念的文章,其中就包括今年夏天早些时候的总共分为10 部分的《元宇宙入门》(Metaverse Primer)。他在2020 年的时候将元宇宙定义为具备以下七种特质的东西:
持久性——也就是说,它永远不会“重置”或“暂停”或“结束”,它只会无限期地继续下去
同步与实时——即便预先安排的以及独立的事件会发生,但就像“现实生活”一样,元宇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始终存在的实时体验
对并发用户没有任何限制,同时也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个人的“存在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元宇宙的一部分,以个体的能动性同时参与到特定的事件/地方/活动。
功能完善的经济体——个人和企业可以创造、拥有、投资、卖东西,可以凭借范围广泛、产生“价值”、受到他人认可的 “工作”而获得回报
横跨数字和物理世界、私有与公共网络/体验、开放与封闭平台的体验
在每一种体验里面都能提供前所未有的数据、数字物品/资产、内容等的互操作性——比方说,《反恐精英》枪支的皮肤也可用来装饰《堡垒之夜》里面的枪支,或通过Facebook赠送给朋友。类似地,给《火箭联盟》(甚至保时捷网站)设计的汽车放到Roblox里面也能跑。现在的数字世界基本上就像一个购物中心,每家商店都使用自己的货币,需要自己的身份证,有自己的度量单位,比方说鞋子或卡路里,以及不同的着装规范等。
由各种各样的贡献者(部分是独立个体,部分是非正式组织的团体或以商业为中心的企业)创作和运营的“内容”和“经验”填充
至于“元宇宙”这个词,那是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1992年的《雪崩》里面创造的;斯蒂芬森是这么介绍这个想法的:
阿弘这台电脑的顶部表面光滑而又平坦,只有一只广角鱼眼镜头凸出在外——这是一个抛光的玻璃半球体,覆盖着淡紫色的光学涂层。每当阿弘使用电脑时,镜头便会自动弹出,咔嗒一声就位……镜头可以看到整个宇宙的一半,也就是位于电脑上方的那一半,其中包括阿弘的大部分身体。这样,它基本上能知道阿弘身处何地,知道他正望向何方……
这样一来,电脑内部就能发出一道细细的光束,可以是任何颜色,通过上方的广角鱼眼镜头射到任何方向。电脑中的电子镜面让这束光在阿弘的目镜上来回扫描,很像电视机中的电子束扫过显像管的内壁。由此形成的图像就悬在阿弘的双眼和他所看到的现实世界之间。
只要在人的两只眼睛前方各自绘出一幅稍有不同的图像,就能营造出三维效果。再将这幅立体图像以每秒七十二次的速率进行切换,它便活动起来。当这幅三维动态图像以两千乘两千的像素分辨率呈现出来时,它已经如同肉眼所能识别的任何画面一样清晰。而一旦小小的耳机中传出立体声数字音响,一连串活动的三维画面就拥有了完美的逼真配音。
所以说,阿弘并非真正身处此地。实际上,他在一个由电脑生成的世界里:电脑将这片天地描绘在他的目镜上,将声音送入他的耳机中。用行话讲,这个虚构的空间叫作「元宇宙」(Metaverse)。阿弘在元宇宙里消磨了许多时光,让他可以把「随你存」中所有的烦心事统统忘掉。
斯蒂芬森的元宇宙具备扎克伯格和Ball强调的众多特性,包括持久性、同步与实时,以及由各种各样的贡献者创作和运营的“内容”和“经验”填充等;然而,《雪崩》里面的愿景有两个关键差异,从而让它有着根本的不同。
缺失的互联网
事实是,跟扎克伯格相反,《雪崩》的元宇宙是虚拟现实;当主角阿弘想要到图书馆查找信息时,他需要戴上护目镜进入元宇宙(他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让图书馆员跟他交谈,但只有在建立了他的存在之后)。在元宇宙里面发生的事情不会影响在现实中发生的事情(《雪崩》是例外——小说的神秘之处就在这)。这一切在书中都说得通,因为互联网并不存在。
然而,扎克伯格却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宣布 Facebook的新使命的,所以他才会尝试把自己的定义扩展成基本上算是互联网+这样的东西。毕竟,我们已经可以从任何地方、任何设备连接上互联网了;互联网也不仅仅只跟游戏和娱乐有关,而是触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诚然,跳舞的还没多少,直到你记得 Epic靠卖能让你的《堡垒之夜》角色跳舞的表情包就赚了一大笔钱。
从这个角度来看,Facebook 宏大的元宇宙使命听起来很像是给VR 换了块牌子。说实话,换块牌子挺不错的!长期以来,我一直对 Facebook 在 VR 上的投资持怀疑态度,但尤其是经过了去年,随着苹果在iOS上做出的改变突出了Facebook 的平台风险,我开始转为赞同扎克伯格的观点。对于一家利润丰厚的公司的投资来说,如果你投的不是可能会成为未来关键平台的东西的话,那就太糟糕了。而且,很自然地,Facebook 为 VR 开发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在其他地方访问,不管是 AR、移动设备还是你的计算机都可以;Facebook 的目标不是互联网,而是比互联网更大的目标。
缺失的垄断者
就斯蒂芬森而言,他从来都没想到会出现像 Facebook 这样的公司。来自 2017 年《名利场》的采访: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我们观察到一件事情很有趣,那就是最初似乎是要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的那些技术实际上反而让我们更加疏远。你认为虚拟现实最终会导致我们在Twitter 和 Facebook上面看到的那种政治的两极分化吗?
好吧,首先,我应该做个完全披露,我完全没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甚至几年前,更不用说 25 年前,尽管我意识到了社交媒体泡沫的存在,其实我都领会不到它的重要性,直到2016年11 月8日。所以,我没有抓住这个。元宇宙的设计就是为了让这样的东西只有一个。(记住,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是在WWW之前)你得进入元宇宙,你没法设置自己的元宇宙。
事后看来,这是《雪崩》情节里面最不切实际的部分。在元宇宙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旗下的全球多媒体协议组(Global Multimedia Protocol Group)管辖;你得通过L·鲍勃·莱夫(L. Bob Rife)的光纤垄断企业才能访问。莱夫是小说里面的反角,他在一艘航母上控制了一个邪教组织,并试图利用雪崩来破解阿弘等黑客的思想;莱夫却从来都没想过要利用自己拥有线路这个优势,阿弘等人访问元宇宙都得靠他的线路。
事实上,从 Ball 的角度来看,莱夫反而有点像个英雄:他虽然垄断,但却不干涉,这不仅为持久性和同步性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元宇宙的虚拟经济创造了条件,因为里面的各个实体之间具有了完全的互操作性。元宇宙完全就像互联网那样: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设立服务器,任何人都可以在元宇宙里面买一块地。
然而,事实上,互联网的这种愿景已经越来越过时:在网上能保有服务器保持意味着要有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最好的情况下对方会对你进行带宽限制,最坏的情况下会因为对方随便哪一条内容规则而让你下线;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希望控制本地链路上面的那些比特。最经济、最安全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公有云,但这会让你受制于私人公司的使用条款,违反这些条款你连检察官、法官和陪审团都见不着。如果你想接触潜在客户,情况就更糟了:对全球绝大多数计算设备的访问都被苹果和谷歌控制着,而且这种控制不仅是对内容的限制,还包括征收30%的税;唯一还在的那一点可互操作性存在于开放互联网的唯一还在的地方。你当然也可以说,斯蒂芬森自己也没有看到这一点——但其实他预见了。
《雪崩》的反乌托邦
并不是《雪崩》里面所有的事件都发生在元宇宙里面;可以这么说,史蒂芬森的现实世界要有趣得多。在小说的现实世界里面,从社区到道路再到执法,几乎一切都被私有化了;私营公司(包括黑手党)经营着“特许经营的准国家实体”,这个实体在全国都拥有资产,这些资产还包括了公民身份和特权访问。比方说,阿弘是“李先生的大香港”(Mr. Lee’s Greater Hong Kong,但跟香港这座城市没关系)的公民。在书有一次他逃到了它的一处房产:
「主角先生,欢迎来到李先生的大香港。」保安系统通过有线广播扬声器说道,「同样欢迎您的客人,Y.T.小姐。」
其他出租车停在路边,摆好了阵势。其中有几辆刚才开过了头,不得不从一两个街区外倒车回来。吉克们纷纷下车,只听一扇扇车门像连珠炮般地「砰砰」关上。有些人不在乎这些小事,让引擎继续运转,还大敞着车门。三个吉克慢慢悠悠地走上人行道,查看着钉在铁蒺藜上的轮胎碎片:长条状的氯丁橡胶上长出了钢铁毛发和玻璃纤维丝,活像被扯烂的男式假发。其中一个家伙手里拎着一把左轮手枪,枪口朝下指着人行道。
另外四个吉克跑来和他们凑在一处。Y.T.数了数,那帮人又多了两把左轮和一支泵动式霰弹枪。再多来几个这样的家伙,他们就能组织个政府了。
那些人小心翼翼地迈过长钉,踏进繁盛茂密的香港特许城邦的停车草坪。刚一落脚,激光束便再次出现。一瞬间,他们满身都是红点。
随后,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了。灯光骤然亮起。保安系统要把这些人照得更亮一些。
香港特许城邦的各个领地因其停车草坪而赫赫有名——有谁听说过可以停车的草坪?——同时还有他们的天线,让领地看上去像航空航天局的研究机构。有些天线直指天空,与卫星交流传输讯号;还有些个头极小,指向地面,对着草坪。
这些东西Y.T.不是很懂,其实这些小天线是毫米波雷达收发器。同其他任何雷达一样,它们擅长探测金属物体。与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雷达不同的是,它们善于察微辨细。系统的识别能力取决于波长,由于这种雷达的波长约为一毫米,所以它能看到你牙齿里的金属填料,看到你匡威高帮运动鞋上的金属扣眼,看到你李维斯牛仔裤上的铆钉,还能算出你口袋里的硬币加起来有多少钱。
识别枪支更加不成问题。这种雷达能探测到枪里是否装了子弹,甚至能看出弹药的种类。这一功能至关重要,因为李先生的大香港的法律规定禁止携带枪支。
拿着枪的人被电子狗瞬间解除武装——记住,这是科幻小说!— 但关键是李先生的大香港的规则跟新西西里或梅塔扎尼亚或新南非或纳科洛姆比亚的规则不同,尽管它们都存在于名义上的美国(实际的政府只存在于自己的安全飞地)。它们完全就是围墙花园。
这样一来,元宇宙实际上是斯蒂芬森反乌托邦的统一力量:在被独立实体割裂的现实世界之外,只有一个虚拟世界。现实世界是有连接——道路、直升机和飞机都有——但这些连接会受到收费站以及看门人的影响,这一点跟元宇宙的互操作性和自由形成了鲜明对比。
换句话说,我认为斯蒂芬森让未来倒退了:在我们的世界里,仁慈的垄断者是原子的现实。当然,我们可以建立边界和私人俱乐部,就像元宇宙有私有财产一样,但互操作性和共享经济在现实世界是不可避免的;物理限制是社区。正是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互联网上,围墙花园才得以蓬勃发展。Facebook 完全控制了 Facebook、苹果有iOS、谷歌控制了Android等等。是,HTTP、SMTP等协议还在,但这些协议之所以是在有人想到在网上可以赚钱之前形成并非偶然;从第一性原理来看,今天的 API本身就内置了商业意图的。
元宇宙的未来
纳德拉是第一个为把元宇宙当作战略目标背书的科技高管。为什么我不觉得荒谬?这就是原因。给私人公司建立私有的元宇宙也许是个好生意也说不定,这跟斯蒂芬森的特许经营组织准国家实体(Franchise-Organized Quasi-National Entities)没有什么不同,这可以让规模不大的企业家可以轻松建立自己的特许城邦。
Facebook的目标更加大胆:这家公司已经为 35 亿用户提供服务,这意味着为半个多的世界创造一个共享的现实的目标是合理的。不过,这个现实可能会跟其他的现实并存,就像 Facebook 的app会跟其他的社交网络并存一样。这个元宇宙是通用的,但不是唯一的。
我怀疑的是会有一个元宇宙统治所有这一切的想法;我们已经有了,在这种情况下,用William Gibson的话来说,未来就在这里——只是分布得不是很均匀。从我的个人经历说起:二十年来,我的工作和生活主要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这是我体验友谊和社区的地方,是我谋生的地方。在过去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有数以亿计的人们加入了我的行列,因为工作的默认地点已经从办公室切换到网上(这种“在线”主要是在家里面体验,但并不意味着家本来就是工作的去处——“在家工作”是用词不当)。这也是《雪崩》的一个反面,大部分工作都是在现实世界里,在元宇宙里面娱乐;工作的未来在线上,而你想要过的生活在于你选择了哪个现实。
译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