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从文化空间到元宇宙:传统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再生产

2022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数字经济国家建设布局,都意味着数字信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话语,其影响遍布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

摘要:在经济发展已取得瞩目成就的当下,社会各界对文化建设的需求和投入使得传统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风头正盛的元宇宙世界给传统文化空间的发展传承带来了技术变革、价值观更迭等多重考验。探讨文化空间在元宇宙时代的数字化再生产与重构逻辑,应基于传统文化空间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关于文化主体、文化景观与文化功能方面的实际发展困境展开。聚焦元宇宙中的传统文化相关主体,并通过数字媒介中的虚拟空间重构,实现传统文化想象共同体的建构,是数字信息时代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的关键。

21世纪是数字信息时代。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数字经济国家建设布局,都意味着数字信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话语,其影响遍布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

“数字时代的本质之一,是人、信息、媒介与社会的脱域融合”,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图片源于网络)

传统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再生产

伴随硬件设施的日益完善与技术成熟度的持续提升,人类社会亦经历着时空再生产与内涵重构的空间转向。

从物理空间到文化空间再到虚拟空间,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在信息社会亦历经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以及当下元宇宙时代的动态演进。特别是媒介与技术进步,使得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边界日趋虚无。

“元宇宙亦是一种以数据与算法为信息态的流动空间,其将传统单一的自然宇宙扩展到虚实共存的双重宇宙,再造了人类生存时空的新场域。”

元宇宙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保持高度同步和互通,不同需求的用户都可以在元宇宙进行自由创造,并不断拓展元宇宙边界。其全景式、沉浸式、永续性等特征激发了传统文化空间在现代信息社会的结构重组与再生产,以匹配当下的时空与物质世界共存互动的信息态流动虚拟空间形态。

△(图片源于网络)

(一)从自然人到虚拟人机器人的文化主体重构

元宇宙借助AI、虚实交互、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构建全息社会场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可能性与伸展性。

一方面,元宇宙中的传统文化主体在探究、体验与交往过程中,可以实现其自然实体在虚拟空间真实映射的虚拟化身的虚实共生;另一方面,元宇宙凭借着现实与虚拟映射交互的优势,在文化主体的真身与化身之外,还合成了高度智能化的AI机器人。

根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的《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版描述:“高仿人机器人是由计算机虚拟合成且高度逼真虚拟人的实体化,其不仅有感知能力,还具有三种情感、七种情绪、二十二种情动和数千种微表情的拟人情绪处理能力。作为解放人力的综合技术体,其拥有脸、唇、音、肢体等智能全维表达,且具备了极强的深度学习、识别判断和处理能力。”

据此,无论是沉浸式体验中文化实体的虚拟化身再造,还是虚拟空间中的第三维虚拟机器人文化主体的加入,均导致了传统文化空间到数智元宇宙中的文化参与主体重构。

站在传统文化空间的元宇宙虚拟空间重构角度,作为传统文化参与主体的自然人,其在元宇宙中的虚拟化身映射,以及AI机器人的文化主体参与,都填补了传统文化空间的文化参与群体缺失,破解了其内生动力减退的发展困境。

受限于时空的文化参与群体通过多媒体终端的虚拟空间化身,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虚拟沉浸式在场;而高仿人机器人“拥有像人一样理性决策与思考、自主学习和分析的思维及行动能力”。

因此,机器人作为新的线上文化参与主体,不但可以补充传统文化的网络人气基础,还可在元宇宙中作为传统文化的宣传者与引流者,通过个体形象社交、模拟装饰、在线交流问答等多种形式,实现传统文化在虚拟空间中的多重文化传播与文化推广。

△(图片源于网络)

(二)从文化景观空间到虚拟文化空间的沉浸体验

在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基于乡村振兴的要求与旅游开发的目的,地方发现了村落环境资源的新价值:无论是村落中的传统文化还是自然环境,它们都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或用于观赏,或用来体验。

因此,作为地方性生活与生产资料的人文与自然要素,都在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与开发中被作为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而赋予了经济文化价值,助力乡村从衰退的传统村落到现代村落的传统机制重构,以及生态环境空间保护前提之下的文化空间重构。

而元宇宙空间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深度融合的产物。元宇宙的理论家认为,“为了使人类文化和劳动实现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的过渡,必须借助3D环境”。现实世界中依托于物理空间存在的自然景观资源,通过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VR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更优化的多媒体终端全景式沉浸体验。

文化参与主体通过沉浸式体验将过去的历史重现,实现传统文化空间的具象化与现时化,是比单纯的文字与口头记忆历史更鲜活的纯真性体验。

这种“过去重现”亦是一种对涵盖了村落环境的集体记忆的文化景观重构,是“文化遗产及其民族语言文字、舞蹈、音乐……与景观等生活场景被民族核心价值体系或者意识形态框架转变为的意义符号”。

△(图片源于网络)

超越了二维图形交互阶段的元宇宙,通过感官触动、手势动作、肌电融合等多种类方式,实现了人体脑神经信号与媒介中表体建模的信息动态转化。这种人机共生的具身自然交互,重塑了传统文化空间中自然景观的物理传统结构,通过具身自然交互的直接关联强化乃至创造了存在于元宇宙虚拟空间中的“现实”自然景观,使任何传统文化空间的意愿参与者都能获得理想化的全景式沉浸体验。

同时,这种沉浸式体验促进了各类传统文化景观的资源整合,并通过创建相关文化产业链,以及各类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实现传统文化更广泛和快速的多面传播,有利于传统文化景观的当代数字化保护发展与传承。

(三)从传统文化空间到数字虚拟空间中文化功能的拓展延伸

历史进程中,传统村落具有规制和维持自然资源利用的公共功能。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在村落与地方政府等管理部门的互动之中,村落的传统共同体发生了改变。传统村落自然资源的利用体系因为外部力量的介入而解体,与外部力量相伴的现代体系生成动力亦驱动着传统村落向现代村落再生。

人类的每一轮技术革命都联动着社会的变革。元宇宙作为当下热门的新一轮数智技术图景,其所蕴含的内在潜能与社会影响催生了更宽泛的传统文化价值功能。

在数智时代,基于富足的物质生活之上的文化需求导向了元宇宙中不同的文化样态:在正确导向的元宇宙传统文化表现形态中,其反映人类现实社会中传统历史的虚拟人物、模拟场景、参照装饰等元素,均有益于增强虚拟空间中文化参与主体的传统文化归属与民族文化自信。

而其反映文化主体想象力的科幻文化也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任何传统文化资源类型,而是既从现实社会和历史传统文化记忆中获得灵感创意,又糅合了文化主体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文化创造力的创意传统文化。

提供文化传播空间的元宇宙亦重塑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不仅让传统文化的参与主体能享受更好的在线公共文化服务,还通过多重多媒体终端为地方城市打造和传播了特色传统文化名号。

综上,原有的传统文化空间中,传统文化的社交、教化、服务等社会功能亦在元宇宙时代发生了功能价值属性的进化演化,元宇宙中的传统文化空间实际是既能采样于现实传统文化,又是基于数智代码与算法技术的想象共同体。

结语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元宇宙时代不可避免地内嵌于数字虚拟空间中。

从物理空间到虚拟世界的社会“移民”乃大势所趋。

聚集虚拟世界中的传统文化相关主体,并通过数字媒介中的虚拟空间重构,实现传统文化想象共同体的建构,是数字信息时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的发展关键。

国家和政府需要引导、投资与鼓励相关部门和平台创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虚拟空间,从文化群体、文化场景、文化传播秩序等方面给予充分的培养建设与支持,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公司企业为宣传平台的传统文化元宇宙开发共同体,激发传统文化参与主体的个体力量,使得文化参与群体不仅在传统文化的虚拟空间中得到满意体验,还能在非虚拟的物理空间中延续其文化体验的现实价值,在虚拟与现实的双重空间之中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重构,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拥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与现代话语权。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