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葛均波:泛血管疾病“元宇宙”还有潜能可开发,期待我国未来十年迎发病拐点

6月27日-30日,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4)与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 2024)同期在上海举行。

6月27日-30日,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4)与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 2024)同期在上海举行。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表示,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占据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45%。目前心血管疾病下降拐点尚未到来,年轻化趋势显现。从国外经验来看,危险因素控制至关重要,考虑到践行“健康中国2030”行动,近年来医学技术持续不断进展,期待未来十年我国迎来心血管疾病发病拐点。此次OCC与WCC同期召开,希望在世界各地合作努力下,实现2030年将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

从全球范围来看,心血管疾病防控形式依然严峻。葛均波认为,应突破学科边界,从更高层面重新审视心血管疾病、审视动脉粥样硬化。基于临床观察,他于2015年与王拥军教授等共同在国内提出泛血管疾病的理念,期望能够从整体上对此类疾病进行防控、治疗与管理,“如果只从单一的专科角度出发,无异于盲人摸象,对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泛血管疾病的认识会存在偏差。”

记者了解到,泛血管疾病累及全身,进行更加有效的干预与管理,需要更高效、精准的平台来连接患者与医生,“人工智能+元宇宙”的构架,恰好满足这一需求。

葛均波形象生动地展示真实病例:AI模型显示其发生肥厚型心肌病的概率高达0.95,后续检查也验证这一结论。对于该类模型的应用,世界心脏联盟科学委员会主席、OCC-WCC学术主席托马斯·加齐亚诺教授、美国心脏病学会副主席克里斯托弗·克莱默教授分享各自观点。

加齐亚诺教授认为;面对庞大的患者人数,心血管医师的数量相对不足,元宇宙能让优秀的医生服务更多患者。在元宇宙中,相互“连接”的理念可汇集更多力量。克莱默教授则表示,肥厚型心肌病当前诊断不足,大约只有1/6至1/5的患者得到诊断。AI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克莱默教授同时分享他们团队开发的新技术,即在不需要MRI造影剂的情况下结合AI技术,可识别心脏疤痕,这为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提供全新契机。

就在不久前,全球首个光子CT在上海医疗机构启用,葛均波说,光子CT不仅能测量冠脉狭窄的程度、评估冠脉斑块的性质,还能观察斑块有无炎症反应,对病变做出更精准评估。对此,世界心脏联盟候任主席杰加特·纳鲁拉教授表示,今后如果元宇宙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医生就能更精准干预病变,比如采取什么运动方式,摄入哪些健康饮食等,正因此元宇宙还有巨大潜力有待开发。

而今,泛血管疾病和元宇宙的基础理念和相关技术正完整呈现,葛均波在会场实时展示元宇宙更实际的应用场景。

来自南京的年轻女性患者出现心慌、胸闷,根据患者的症状、智能家居提供的参数,当AI综合评估患者需要就医时,专家拿出最新款AR+VR头戴式混合现实设备并进入虚拟诊室,远程连线为患者进行诊断。美国心脏病学会前主席,世界心脏联盟理事迪普蒂教授对此表示,尽管过去70年心血管病的诊疗技术、治疗药物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提供护理的方式或者说患者管理方面,几乎与70年前一致。元宇宙的出现能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和管理,对于偏远地区的可及性也更高,这将是一个颠覆性的过程。

29日清晨,近百位海内外心血管病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齐聚外滩,集体打起太极拳,身体力行向广大市民传递心脏康复、健康运动的理念。

据悉,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发展至今已18年,逐步成长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学术会,不仅提供了交流学术成果、分享临床经验的平台,更搭建起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学科发展的桥梁。今年与世界心脏病学会议(WCC)同期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心脏领域权威科学家来沪分享交流,会议共设置26个论坛和学术单元,全面展现国内外心血管病学领域新技术、新理念及新进展。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