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涵盖十个方面,旨在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国家级产业集群。
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新场景新业态。建设人工智能、水下摄影棚、高科技数字摄影棚、虚拟现实动作捕捉等现代化专业摄影棚。
支持超高清视听技术与人工智能、XR虚拟制作、云计算、数字人、裸眼3D、VR/AR、5G/6G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
大力拓展沉浸式交互体验等数字演艺新场景,鼓励会馆、园区、商业综合体等建设文化新空间。建设智慧文旅平台,支持运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游览等消费新场景。
积极开发文物机构数据要素,打造一批文博藏品数字文化IP。利用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具身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展陈内容形式,形成可感知、可互动展示新场景。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北京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连续8年位居全国榜首,特别是在文化新业态、文化新消费以及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等与文化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领域,北京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在随后的多个重要场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进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新质生产力在各领域应用的广泛讨论。
为了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重视新型生产要素如数据、算力和算法等的驱动作用。这些新型生产要素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能够催生新的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
以北京为例,据统计,北京已推进8批次94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备案上线,占全国备案总数近40%。截至今年11月中旬,北京市头部大模型注册用户数达3.1亿,百度、抖音、智谱、月之暗面等企业通过API接口服务全国超1.4万家机构,日均调用3.16亿次。
这些大模型在文化旅游等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自2022年国务院发布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来,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得到了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交互式、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消费新体验成为了趋势。
在此背景下,以数字技术为驱动、以文化旅游为应用场景的沉浸式演出、沉浸式展览等数字化消费场景不断涌现。虚拟现实技术以其突破传统体验界限的能力,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化感知方式,成为文化消费的一大亮点。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到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中,创造出更多新型的消费场景,利用新技术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例如,2023年北京副中心通州首个元宇宙沉浸式体验空间建成,游客可沉浸体验“通州八景”互动山水。
2024年,大空间体验在北京掀起热潮,紧跟这一趋势,中国科技馆即将推出两大备受瞩目的元宇宙沉浸探索展:《何以文明》与《奇遇三星堆》。
《何以文明》展览利用国内顶尖的VR技术,在虚拟世界中重现了良渚、陶寺、二里头、三星堆和殷墟这五大中华文明圣地的辉煌历史。观众将能够通过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技术,在虚拟环境中自由漫步、探索,并与这些遗址中的珍贵文物和场景进行亲密互动。
而《奇遇三星堆》展览则专注于神秘的三星堆文化,通过VR技术生动展现青铜纵目面具、一号神树、金杖等三星堆遗址的代表性文物。观众将仿佛穿越时空,踏入古蜀文明的神秘世界,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此外,在北京王府井,一场全新海洋主题的VR沉浸展《深海奇遇》也在等待观众的探索。该展览以“扬帆起航”“海错奇观”“海天幻境”“碧海归墟”四大主题场景为线索,运用HTC的LBE大空间软件技术,实现多人实时互动和精准空间定位,为观众带来一场全方位的虚拟现实体验。
同时,《VR文旅大空间——机械觉醒·探索之旅》也是一场不容错过的展览。该项目融合了空间计算、虚拟现实(VR)、LBE等前沿技术,打造出一个机械生物共存的未来世界。观众将在这里展开一场精彩的探险之旅,体验极致的沉浸式冒险。该展览还充分考虑了受众特点,落地场景广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参与。
据统计,自11月以来,元宇宙大空间体验的搜索热度大幅增长,显示了公众对这类新型文化消费场景的浓厚兴趣。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成为了搜索热度最高的城市,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新质生产力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