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密集发布了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南京、四川、重庆、杭州、安徽,其中金融扶持力度明显加大。这些政策紧密结合了各地的独特优势,旨在将机器人产业推向新的高度,特别是人形机器人领域。
具体而言,11月27日,南京市发布了《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着重推进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的研发,如“大脑”、“小脑”和“肢体”,并致力于构建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整机平台,初步实现小批量生产。
12月2日,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推出了《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为区内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发及用户企业提供强有力支持,对新建或扩产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项目,单个项目的补贴上限高达1000万元。
12月4日,重庆市七部门联合发布了《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集中攻克具身大模型生态体系的关键技术,并推动产业化,榜单支持总额同样不超过1000万元。
同日,杭州市发布了《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从15个方面规划了重点任务,强调“最优本体+最强大脑”的整合,加速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及全产业链生态的构建。
12月6日,安徽省发布了《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计划重点发展合肥和芜湖两个产业先导区,建设省级创新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和招引孵化平台,并打造至少四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人形机器人整机。
高盛预测,2025年至2035年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以年均94%的复合增长率飙升,到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40亿美元。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更是预测,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高达100亿台。
赛迪顾问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稳居全球机器人生产和消费国龙头地位,产业链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全球领先。“十五五”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创新能力、发展基础、应用领域、生态支撑、载体建设等方面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预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且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