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
《方案》通过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支撑平台、打造全领域应用场景、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营造一流发展环境等五方面,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高地。
其中,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方面,围绕人工智能认知智能、强化学习等前沿领域加大研究布局,支持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计算生物学等医学前沿领域的创新探索。围绕“通专融合”技术范式创新,推动医学大语言、通用图像、智能交互等大模型开发。
在建设支撑平台方面,提出建设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建设小分子创新药物筛选和优化平台,实现基于靶点动态结构的先导化合物发现、药效评估和老药新用等。建设大分子生物医药大模型干湿迭代设计平台,发展大模型与低通量湿实验一体自动化技术,实现蛋白质粒构建、表达、纯化、性能检测等低通量湿实验的全过程自动化,加速产品研发。
在打造全领域应用场景方面,推动人工智能与临床医疗深度融合。发挥人工智能在术前诊断与手术规划、术中导航与实时监测中的作用,推动腔镜手术机器人等研发应用,拓展远程手术应用场景。发展智慧药房,开展智能处方调剂、药品核对、处方前置审核等。应用医生数字人或数字孪生助手,为患者提供诊前全流程、诊中云陪诊、诊后智能随访等服务。
据《未来医生白皮书(2024)》显示,中国临床医护人员在AI技术采纳上领先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员已在日常工作中应用AI工具。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是AI在医疗领域应用最早也是最广泛的场景之一。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已有90多款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软件获批NMPA三类医疗器械证,涵盖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多个领域。
在新药研发中,AI技术的应用也正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未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1年间,全球由AI参与的药物研发项目数量由6个增长至158个。2024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AI制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新药研发的部分环节提速百倍。